◆船體端坐海底800年完好如新。是否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
自“南海I號”沉船被發現至今,從沉船及船體周邊打撈出的文物中,有不少文物頗具西亞風格,如一條1.7米長的鎏金腰帶,仿金屬器風格的瓷器和異域風格的花紋,其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船上還發現了眼鏡蛇的頭骨。根據這些線索,有人懷疑“南海I號”是一艘外國商船。
對此說法,魏峻給予了否定。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檢驗,“南海I號”船體的殘塊包含了馬尾松和杉木兩類材質。因為馬尾松是生長于長江流域及其他區域的亞熱帶針葉樹種,因此“南海I號”沉船很有可能是中國南方地區製造的一艘商船。
從打撈出的文物看,這艘船應該是從中國南方的某一個港口出發,駛向中東或者北非的某個國家。至於船主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現在還是一個謎。從已打撈出的瓷器看,有江西景德鎮窯系的青白瓷,有福建德化窯系的白瓷,有福建磁灶窯的綠釉瓷器和浙江龍泉窯系的青瓷等,至今未見廣東窯口生產的瓷器。至於先前多有爭論的“南海I號”是平頭船還是尖頭船、是平底船還是尖底船的問題,魏峻說,現有資料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只有等到沉船整體出水後才能知曉。
不過,令考古專家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年的古船船體竟然保存得相當完好,整艘沉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海底。1987年沉船發現時,還有桅杆的存在。到今天,船體的殘木經化驗仍然完好如新,木材沒有腐爛。什麼原因呢?魏峻解釋說,主要是船體被1米多厚的淤泥所覆蓋,木質氧化程度較低,使船體能夠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南海I號”是怎麼沉沒的?是天災還是人禍?魏峻說,這還是一個謎。“南海I號”沉船所處海域的海況簡單,沉沒海域沒有暗礁,海底平坦,水流情況也不複雜,航行線路沿著海岸線行駛,沉沒地點距海岸線只有18海裏。推測由於惡劣氣候原因導致“南海I號”海難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關於“南海I號”沉船,至今未發現任何古代文獻記載。
關於“南海I號”沉船的文物價值,魏峻博士認為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這艘沉船本身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對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實物標本;二是文物的價值,船上載有文物應超過6萬件,其中不少文物非常精美,有些甚至是專門用中國的原材料為國外客戶定制的生活用品,這些瓷器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來樣加工”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宋代的外銷瓷、對外貿易、經濟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南海I號”沉船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證據。過去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大多都是依據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海洋航路上發現的實物資料相當稀少。而“南海I號”沉船的海域應該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廣東西部沿海駛向東南亞乃至印度、西亞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這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國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實物依據。至於“南海I號”能否改變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史,隨著“南海I號”沉船的整體打撈出水,“海上絲綢之路”的一些真相將“水落石出”。
2006年7月,在陽江召開的“南海I號與海上絲路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呼籲,應儘快開展對“南海I號”的研究和文物的挖掘及整理工作,將來結合南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其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