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撈工作因為風浪而暫停了。 |
中評社廣州訊/用於打撈沉睡800餘年古沉船“南海Ⅰ號”的巨型“籃子”——沉井,於5月17日成功入水,在水下精確定位系統和潛水員的幫助下準確地將“南海Ⅰ號”罩扣住。經過了5天,沉井下壓作業進展得怎麼樣?昨日,交通部廣州打撈局透露,目前沉井已經下壓到海底淤泥以下5米深,但由於兩日來海上天氣突變,風浪又起,下壓沉井的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天氣驟變暫停下壓沉井
從“南海Ⅰ號”作業現場瞭解到,最近兩天作業現場風浪很大,還帶有大雨。因為風浪會直接影響到沉井下壓的精確度,為確保下壓沉井做到萬無一失,所以不得不暫時停止下壓沉井。而根據天氣預報,今天上午到明天上午,南海北部海域還將有5~6級的東南風。
據廣州日報報道,沉井17日下水後,通過向沉井中空的四壁灌沙,目前已經把沉井下壓到淤泥下5米,基本到達預定的深度。接下來還將使用水泥塊,對沉井進行靜壓,直到把沉井壓到淤泥下12米才完全到位,如果天氣好的話,這個過程只要一天就能完成。但因為最近兩天海上風浪比較大,最高的時候風力達到5級,工作受到影響。
昨日,雖然陽江海域陽光明媚,但當日下午,海上的風浪仍然達到兩三米,工作人員曾嘗試對沉井進行靜壓作業,最後因為風浪影響而沒有成功,用於靜壓的水泥塊都已搬回作業船上。到昨日傍晚,打撈工作已經暫停,只能等到天氣好轉才能重新“開工”。
沉井下壓12米可穿底梁
對沉井下放到正確位置後需要做的工作,在實質性打撈過程中,打撈“南海Ⅰ號”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就是水下穿底梁。據介紹,目前沉井已下壓到海底淤泥以下5米深處,當沉井下壓到淤泥以下12米位置時,將對沉井周圍的淤泥進行清理,然後再完成穿底梁工作。
據“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總指揮吳建成介紹,由於“南海Ⅰ號”所在海域的能見度非常低,潛水員的水下作業只能摸黑進行。在這種環境下將36根底梁順利穿插到位,這種技術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沉井每一個底梁的孔上都預留了牽引鋼索。依靠這些鋼索的牽引,潛水員能夠在能見度極低的海底,使用水下液壓千斤頂將底梁穿過沉井底部。
整體打撈並不具推廣性
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所中心主任張威稱,這次“先工程,後考古”的打撈方式,將考古難題放在後面,它打破了傳統的水下考古模式。打撈起水後,再逐層進行清理,至於出水之後的進一步考古方案暫時還沒有制定出來。從這次整體打撈來看,也充分說明水下考古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得更緊密了,水下考古的科技色彩更濃厚了,先進的船舶和技術都運用到了水下考古上,對水下考古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由於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跟打撈鐵船、巡洋艦等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打撈要求上更難。對於考古和打撈部門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課題。這次整體打撈將考古工作與工程部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打撈的典型例子。但同時張威表示,這種整體打撈方式並不具有推廣性。
風浪難阻安全保衛工作
不過,儘管風浪影響了打撈工作的進程,對“南海Ⅰ號”的保衛工作卻沒有受到影響。據守衛“南海Ⅰ號”的陽江邊防支隊陳副艇長介紹,雖然最近兩日風浪較大,但邊防官兵仍然堅持每日一至兩次的不定期巡邏。
相比“南海Ⅰ號”打撈作業母船,邊防快艇抗風浪影響能力較弱。但邊防官兵表示,除非風浪真的會對出海巡邏安全造成影響,否則他們都將堅持每天不定時前往警戒海域巡邏。據瞭解,當海上風浪大時,即使對“南海Ⅰ號”有覬覦之心的人想盜寶也不太現實。一是目前打撈現場作業船隻不少,工作人員的眼睛都盯著;二是在24小時雷達監測情況下,邊防官兵會隨時出警,而一般竊寶賊能租到的民用摩托艇無論在速度與抗風浪能力方面,都無法與邊防官兵配置的“大飛”(高速摩托艇)相比。
據介紹,“南海Ⅰ號”打撈工程現在最容易出現安全風險的階段還是沉船打撈上來平移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的時候。屆時邊防官兵將派艇武裝護送,以保證“南海Ⅰ號”文物的萬無一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