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冷戰時期”,主要作戰對象進入“隨機狀態”。一方面,作戰對象將是任何可能干涉威脅國家安全的敵手,另一方面,各國軍隊在區域甚至全球範圍內的協調合作增多,開始把矛頭更多指向非傳統安全因素如恐怖和分裂主義活動。但,作戰對象可以隨機,但國防的“發展對象”標準不可降低,即時刻要向最先進者看齊,甚至超越先進,才能穩操勝算。
在武器裝備平臺方面,中國軍隊正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其核心實質是强化作戰能力的系統化和智能化。現代戰爭中,單一武器裝備的優勢依舊重要,但不再是關鍵。現代戰爭勝利必定是聯合作戰的結果。關鍵是各種裝備的個體平臺在戰場宏觀平臺上的相互協調配合能力如何,能否做到信息及時,反應迅速,配合默契,打擊有效?很顯然,這事關一個軍隊的內功。內外工夫必須同時過硬,才能打贏。
說到內功,中國武裝力量在新世紀正面臨幾大挑戰。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其他發達國家軍隊歷史的橫向比較來看,首先,中國的武器裝備從來不是强項;再者,中國軍隊也從來不是西方意義上的“職業化軍隊”。
中國軍隊的獨特優勢在于:有遠大的理想和鋼鐵般的紀律;具備戰鬥隊、工作隊、生産隊的複合力量;擁有久經考驗、行之有效、善于創新的戰略戰術。于是值得當代中國軍隊經常反思檢討的是:在大力加强武器裝備和正規化建設的同時,自己的傳統獨特優勢是否還得到維持以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