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
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美國《僑報》7月16日載文《中國“馬歇爾計劃”不可行》,摘要如下:
為應對當前的出口頽勢,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近日提出一個“和諧世界計劃”——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巨大的産能過剩和極高的人民幣信用,可借此向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讓這些國家採購中國的産品和勞務,從而擴展新的外需——這幾乎是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翻版。
面對近來中國經濟超德趕日,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枝獨秀”的景象,一些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又開始膨脹。美國馬歇爾計劃有著特殊的歷史與政治背景,但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看,“許氏計劃”都不適宜推出。
首先,按照許先生的看法,中國今天面臨的形勢與二戰後的美國相似,産能大量過剩。事實上,從長期看中國不存在産能過剩問題,無論是鋼鐵、建材等生産資料,還是汽車、家電等日用消費品,其過剩既有相對性(一些産品在東部過剩,在西部却存在巨大的市場),也有結構性(在更多的行業,如水電、新能源、新材料却又明顯不足)。
西部和農村的巨大內需尚未滿足,却要去開拓域外市場,不是捨本逐末嗎?何况,中國的巨額外匯存底大都以美元計價,人民幣作為“硬通貨”形象目前也僅在東南亞和俄羅斯獲得認可,在非洲、拉美等大片地區還是美元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