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於,通化鋼鐵廠控股股東吉林省國資委曾經與著名大型國企上海寶鋼集團、中鋼集團等多家國內鋼鐵企業接觸,試圖尋求其他企業重組通鋼集團。然而,通化鋼鐵廠各家企業有些擔心資金投入較大,沒有能力收購;有的雖然有能力收購,又提出了無償劃轉國有股權、彌補2009年以來12億元虧損、調整通鋼集團高管人員等要求。事實上,通化鋼鐵廠雖然是省級重點企業,就全國範圍而言,規模不大,在鐵礦石等資源方面不占優勢,也沒有上市公司的發生,所以,大型鋼鐵企業的出價難以符合當地政府的預期。控股股東認為合理的價格,似乎並沒得到職工的認可,而職工也沒有在談判過程前後獲得充分的信息與應有的尊重。
在國企改制的過程中,由於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健全,大量職工的利益被漠視,這在國企改制過程中比比皆是。在中國《財經》雜誌上,與通化鋼鐵廠重組並列在一起《阜陽一老國企改制引糾紛 上訪職工被指敲詐勒索遭刑拘》的新聞,講的就是安徽省阜陽市釀造廠,在2006年改制時,國有資本退出導致職工利益受損,職工集資凑錢進行上訪的事件。在另一些案例中,原國有股東賤賣資產,與新股東分肥的事件也層出不窮,這最終導致了2005年中國規模極大的國資流失大討論,國資流失成為官商腐敗的同義詞,遭全民痛恨。一些民企的貪婪與官員的貪腐結合,導致國退民進之路遭受廣泛的質疑,這兩股力量的結合反而吞噬了民企的前進之路。在2004年宏觀調控後,民企進入國企的大門越來越窄。
進入國企的民營資本希望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幸的是,國企往往冗員眾多,產權關係複雜,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陷於利益糾紛的泥潭。國企並未走上徹底的市場之路,在金融危機之時國企員工的就業崗位得以保全,退休後可以得到政府補償的退休金,一旦走上民營之路,所有的國企隱形福利將全部消失,對普通職工而言,是個重大損失。
以通化鋼鐵廠而論,從2003年開始,就剝離了34家輔業單位、17所自辦學校、6個公安管理機構和離退休管理、“三險一金”、公益性資產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員工、幹部的身份置換全部完畢。而建龍集團參股後,市場化力度更大,2008下半年開始鋼鐵行業低迷,通鋼集團連續虧損,一再限產,而員工工資也減到每月人均300元,建龍控股後,員工擔心發生大面積裁員事件。利益糾紛到達你死我活的程度,被圍毆致死的陳國軍成為改革祭台上的羔羊。
我們無法忽視這場悲劇的主角,也不應漠視職工正當的利益訴求,更不能因為重組過程的利益糾紛,就放棄中國大型國有的市場化進程。國企員工的身份紅利,最終將降低社會整體的運作效率,並導致新增就業人口面臨更大的失業風險。
改良也許是國有企業重組的最好辦法,政府加快社會保障的改革步伐,以免國企職工離崗等於失業、等於失去保障,扶持新的有競爭力的市場型的企業,逐步稀釋低效率的國有企業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在國企改制的過程中作到信息的公開與利益分配的大致均衡,才能防止類似於通化鋼鐵廠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