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事業發端於前蘇聯人造衛星發射之時。當時毛澤東對此印象深刻,幾個月後他就決定要研發、發射中國自己的衛星(“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而且他還針對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尺寸打趣地說:“我們要拋就要拋兩萬公斤的,也許要從較小的拋起,但是像美國那樣只有雞蛋大的我們不拋。”但之後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則中斷了衛星的研發。“人造衛星實際起步實在1970年,完全是從頭再來。”Lewis說。
在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同步地球軌道衛星則有了一個更為務實的開端。在20世紀70年代初,一些科研人員就向領導層上書稱,由國際電信聯盟分配同步衛星的軌道頻段早已滿員,如果中國想要使用軌道,必須馬上提出申請。可這些工作等到1978年後才開始著手進行。不過中國大力發展同步衛星的原因看起來很奇怪:發展遠程教育——課程能通過衛星廣播道全國。為了推動這個項目,中美之間還進行了購買美國衛星的會談,但會談因為某些原因終止了。一個可能是中國希望衛星建造中使用一些中國產部件,而美國則只提供一個現成的人造衛星。
中國對載人航天的設想可以追溯到60年代中期,當時專門研究在1973年底發射一名宇航員到地球軌道上。不過這個項目也因為資金和政治原因擱淺。毛澤東說:“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
在里根總統1983年三月的“星球大戰”講話之後,中國重啟了載人航天計劃。不僅是感受到了來自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威脅,還因為中國政府意識到科技將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1986年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時,領導層認為現在還說不清搞載人航天是否是明智的決定,但這個工程是一定要做的。
Lewis強調,對過去的分析只是對現在工作的一個“粗糙指導”,但至少讓我們窺見了中國航天事業是怎麼運行的,而且顛覆了一些西方人對中國的陳見。
對這幾個中國航天史重要時刻的回顧揭開一個更廣泛的主題:為何中國要實現這些計劃?這個主題可以濃縮為一個中國成語:“一席之地”。中國航天事業發端迥異於美國與前蘇聯。“冷戰期間對航天業最主要的比喻就是一場競賽。”Lewis說。“比賽中你會在某些地方取得勝利,那既然有勝利者,肯定就有失利者。但中國人通常不會用‘競賽’這種比喻。”相反,中國人的做法更近似於想進入“太空俱樂部”,爭得一個席位。中國的航天事業為中美合作打開了一扇大門——促成了在其他領域的雙邊合作。Lewis感到不明白的是,中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航天大國,我們基本上和他們沒有合作關係。.
現在單打獨鬥的局面要改變一下,中美雙方要自信與互信,才能解決許多小細節問題。“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我會認為要把中國納入國際空間站之中,建立一個長期的合作計劃,支持空間站的生存發展。”Lewis補充說。
最後,Lewis總結說:“如果中國人真的希望在天空中爭得一席之地,我覺得我們可以往一旁挪挪,空個位子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