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進入“被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7 01:14:18  


 
  中國網民開始大量用“被自殺”這個詞,是因為一連幾個引發社會反響的事件中,當事人之死因都被官方歸結為“自殺”,卻遭到公眾質疑。

  安徽阜陽有人舉報潁泉區政府建號稱“白宮”的豪華辦公樓,這名舉報人後來被捕並在關押期間離奇死亡,卻被認定為“自殺”。貴州甕安事件中17歲女中學生的不明死亡也被當局認定為“自殺”,因為其親屬拒絕接受這個結論,結果演變為震驚全中國的暴動。今年6月在湖北荊州石首發生的騷亂,起因也很相似。

  維基百科給“被自殺”下的定義是“疑似於自殺的他殺”。
 
  《南方周末》去年的年終特稿曾經把“被”列為該年度“紅字”之一。有網民日前幹脆激憤地宣告:“我們已經進入‘被時代’”、“沒有什麼不可以‘被如何’的”。

  在中國,由於官權、民權的嚴重不對稱,體制不透明,信息公開不足,官方論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幾乎是唯一的論述——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例如,就是到現在,有地方發生騷亂後,當地官員往往發表近乎千篇一律的說辭: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是“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蠱惑、挑動而引起的。

  這種典型的官方論述,往往無法提出獨立調查的證據、數據支持,和草根階層的真實感受也有距離。在過去,中國人民,或者更準確地說,中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只有“被論述”並接受官方論述的份兒。

  不過,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民間力量的成長,而這個力量是跟互聯網的發展相輔相成的,並在近年漸漸形成一個傳統媒體、決策高層都關注並產生互動的公共輿論場。

  “被自殺”、“被和諧”主要只停留在互聯網,但“被就業”、“被增長”近日則從網民開始調侃官方數據“注水”,給傳統媒體迅速放大為公共話題,形成輿論壓力,以致有關部門不得不作出回應,然後網民和傳統媒體又針對這些回應提出進一步批評,這就是這個公共輿論場運作模式的最佳體現。

  有權力做後盾的官方論述,必須擺脫權力等於權威、公信力的迷思,否則,在新崛起的公共輿論場,只會成為被調侃的對象,讓網民借題發揮,創造更多的“被字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