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成為全球出口國新盟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4 01:00:28  


 
  然而,中國迄今的發展證明了,即便如中國這樣的幅員,仍然有可能採用出口帶動成長的策略而導致成功。中國之所以有此表現,重點正是其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體質,使得國內資源的運用及國內市場的發展高度受到體制的約束而停滯不前,這也迫使其發展初期的策略無法在國內著力,而被迫要以國際市場作為發展腹地。

  在無法依靠國內的前提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採取了一般小型經濟所運用的外向型發展策略,充分運用相對低廉的土地、勞力、環保成本,主攻國際市場。搭配台商的適時參與,把過去台灣在歐美市場的供應煉直接轉接到中國大陸,於是便有“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即工業原物料及終端消費市場都來自海外,大陸就成為組裝加工的場所,故此而有了沿海地區的外資產業快速成長。

  當然,作為世界工廠也必然承受極大的環保壓力,勞工生活條件與經濟成長的脫鈎加大,而有“中國價格”的說法,那就是“低價”的代名詞。這也導致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有了提高環保成本、勞工成本,降低出口退稅等政策的轉變,希望達成“騰籠換鳥”的結構轉變,騰出原來由加工出口產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供作高附加價值的其他產業使用。

  中國大陸中南部地區則可作為繼續承受加工出口產業的新基地。如此依序發展,中國從西部沿海到華中地區再到大西部開發,就可以形成一道連綿不絕的滾動發展策略。當然,考驗的是東部沿海地區所空出來的籠子,能不能成功換到適合生存的鳥?這有待檢驗,但金融海嘯的干擾卻使得內需的重要性提前引爆,使中國從外向型逐漸轉成內外兼顧的發展策略,自然也使產業結構要兼具製造與服務。即便如此,中國所培養起來的強大出口競爭力,應該會使其有很長的時間獨占第一大出口國的頭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