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已經初露端倪。從目前申報企業的情況來看,儘管大多數都集中在所謂的“兩高六新”行業(“兩高”即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 “六新”即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但也有一些傳統行業魚目混珠,比如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宋城旅遊、生產輪胎的賽輪股份和生產黃酒的勝景山河等。而且,有些申報公司即使屬於“兩高六新”行業,但也大都過了創業的階段,有許多公司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最早的甚至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比如三川水表就成立於1971年。
除了發行核准制讓創業板可能名不副實外,創業板公司原有股東持股鎖定期太長以及定價機制不健全導致融資額偏低的問題也讓許多真正有潛力的公司對創業板敬而遠之。根據《中國企業家》雜誌最近調查,只有16%的高成長新興企業願意在創業板上市,願意去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數量是中國創業板的兩倍,這也與大部分風險投資人士的看法相同。
由於創業板與主板市場的“大小限”鎖定期完全相同,對於原有非控股股東來說,一般要1-2年才可以“脫身”,與海外資本市場3-6個月的鎖定期相比明顯太長,這無形中增加了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E)和風險投資公司(VC)所投資的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風險。此外,融資額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融資額的高低體現了不同市場的定價能力。據深交所的統計,2004-2007年,登陸納斯達克的34家中國企業平均IPO市盈率為113倍,平均融資額為1.14億美元,同期中國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平均融資規模僅為3.35億元人民幣,約為納斯達克的一半左右。從首批過會的7家創業板企業來看,其平均融資規模僅為3.2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市場預期整個創業板的平均融資規模不過在1億元人民幣左右。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PE和VC投資的公司不太願意在創業板上市。據《創業家》雜誌9月初的統計,在首批申報創業板的108家企業中,接受過風險投資的只有不到30家,只有極少數外資VC參投。
此外,要認識到之所以推出創業板並不僅是為創業型企業提供融資場所,更是為了滿足有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需求,而投資者需求受到市場質量的影響。目前創業板的開戶率並不盡如人意,投資者普遍擔憂創業板將難以避免不同個股“同漲同跌”的系統性風險。據深交所的統計,截至8月31日,創業板的開戶率僅為3.68%。隨著證券公司不遺餘力地通過發短信、打電話和送禮品等手段“促銷”,目前開戶率雖有所上升,據不完全統計也僅為7%左右,投資者不買賬加劇了創業板的尷尬。
中國當然需要創業板,因為中國有大量的上市資源,而且居民的投資渠道也需要拓寬。但如果監管部門依然掌控著發行核准權,重視上市前監管而忽視上市後監管,不還給市場自由的定價權和融資權,那麼創業板將注定陷入尷尬境地,不僅會與真正有潛力的企業失之交臂,也會因受投資者冷落而成為一潭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