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經濟學界的分析,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就業帶來極大衝擊,按可比性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失業率可能達到6%,有分析更認為中國的失業率在10%左右。而返鄉農民工雖然大部分找到工作,但正面臨更嚴重的摩擦性失業率。
政府當局也承認,完成預定指標是一回事,化解就業供需矛盾是另一回事。今年新增就業崗位,估計約1200萬個,但今年需就業人員超過2400萬人。其中,大學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被認為是就業最難的“三種人”。
本來當局制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提出“保八”的目標,其中一個重點考量是透過“保增長”來“保就業”。但八個月過去,“保增長”的目標有實現,但“保就業”的希望已經落空。這是因為,今年的大部分投資湧向政府項目,近九成落到國有企業,增長得以保住,但出現“低就業的增長”、“無就業的復甦”。
就業問題長期存在,但現在就業供需矛盾尖銳化,就業與經濟發展脫節嚴重,加上步入公民社會,民眾維權意識上升,官民對立加劇,將演化成突出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而當政府真正面臨到就業問題衝擊,再來調整政策,將耗費更多的資源。一個歷史經驗,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曾出現的失業下崗浪潮,是如何平息的。
執政當局當然了解就業問題的嚴重性,但面對新形勢,如何化解這一矛盾,有不同的路向。目前首先要打破一個觀念,就是以為單打獨鬥的就業政策可以奏效,政府出手統籌就能解決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國現在的就業問題,既有國際危機的衝擊,又有周期性的波動;既有結構性失業,又有摩擦性失業。也就是說,是多種矛盾交集,原因十分複雜。
因此,現在解決就業問題,不能光著眼於就業政策調整,而要擺在重要位置之上,通盤統籌,方能化解。如解決就業問題,已不能再放在“保增長”框架之內,因為增長不等於就業,而要與“調結構”相結合,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中促進就業。與之同時,解決就業還要有更寬的視野,要有社會發展的規畫相配合,要有政府體制改革相配合,還要有各方面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相配合。如大學畢業生就業,要有教育政策的配合,農民工就業,要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