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與中央政府推進“國民旅遊計劃”刺激內需的舉措背道而馳,景區和地方政府提價的理由,無非還是已被反覆批駁、站不住腳的那幾條:景區不堪承受“成本之重”、“控制流量”……
就像火車票春運漲價不能有效阻止人們逢年過節大轉移,減輕鐵路春運超負荷一樣,通過漲價來控制景區流量同樣阻不住遊客腳步;至於所謂“成本之重”,官方權威媒體新華社以雲南石林為對象的調查已顯示,景區用於日常資源保護的經費僅占門票收入的7%——可見,漲票價既無作用也非必行。
誠然,一些地方政府將景區門票收入納入財政,拼命榨取“價”值,與中央投入不足有關——美國各國家公園每年獲政府撥發和社會團體捐贈的經費有40多億美元,而中國對187個國家風景區的年投入不足2000萬元人民幣(約合300萬美元),但這並不意味著為了“門票經濟”就能無視一切,屢屢“破令”。
景區是帶動餐飲、住宿、文化等服務行業的“酵母產業”,對這種公共產品一再“趁火打劫”,只能讓公眾激發強烈心理反感,最終形成市場性的消費抵制,危及整個旅遊產業。
杭州從2003年起免費開放西湖景區,雖然少了逾億元門票收入,卻因遊客倍增,讓當地旅遊產業新增綜合收益上百億元。作為地方政府兼顧社會公益和產業長遠發展的成功先例,杭州經驗可供其他政府鏡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