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十年,之於中國,是中華民族走出谷底,中國經濟走過拐點的六十年。之於世界,由於中國因素的關鍵作用,是世界經濟中心,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的六十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嬗變,新興力量登上舞台,與老牌強國分庭抗禮的六十年。是東方文明復甦,與西方文明展開對話、交流的六十年。
那麼,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有多少是歷史的因緣際會?有多少是中國人的智慧膽略?
大凡國際秩序的劇烈變革,往往要以戰爭作為媒介。一場鴉片戰爭,開啟了天朝上國走向衰敗的宿命。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世界霸主的牢靠地位。雖然60年前,新中國在血與火中誕生,前30年,中國也經歷了幾場邊境戰爭,打出一個穩定的周邊。但總體說來,中國在世界位置的戲劇性變化,是通過和平而不是戰爭手段獲得的。以下這些經驗彌足珍貴:
戰略之選擇:60年前,中國“一邊倒”的選擇,有意識形態認同的一面,也有作為被壓迫民族,抗爭現存國際秩序的一面。在冷戰過程中,中國在美蘇中折衝,從反帝反修,到聯美抗蘇,獲得過戰略利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後來,鄧小平提出和平發展的總方針,在戰略上韜光養晦,不對抗,不挑頭,尤其是緊緊把握美中關係大局,美中關係經歷風風雨雨,始終“求同存異,鬥而不破”,為中國的崛起,營造了最佳的外部環境。
機遇之把握:在60年間,中國錯過多機會,但把握住了最重要的戰略機會。
最令人稱道的是,毛澤東抓住了稍縱即逝的“乒乓外交”的機會,奠定了美中合作的戰略大框架,一代代人將從此受益。在經濟上,中國錯過了上世紀60、70年代的許多黃金機會。但是,80年代第二波產業大轉移的機會,被中國緊緊抓住了,使得中國完成了“原始積累”。借助加入WTO,中國又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搭上了新技術革命的快車。中國人口多、勞動力便宜的劣勢,轉化為比較優勢。今天的金融危機,其實又給了中國一個提升調整經濟結構的機會。
觀念之選擇:總結60年的得失,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是不以意識形態,而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作為制定國家戰略,確立外交方針的最高標準。
毛澤東在啟動乒乓外交時是如此,鄧小平在確立改革開放政策時也是如此。對待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講究求同存異,這不僅是外交手段,更是一種體現中國智慧的政治理念,正是這一觀念,給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縱橫,開通了大路。
60年前,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選擇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儘管中間走過許多彎路,遭遇許多挫折,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條通向民族復興,通向國家輝煌的道路,也是一條造福人類,改變世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