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體來看還算客觀,但有利於中國的內容也隨處可見。例如,最後結論部分的題目命名為“特保案的負面影響”,斷言美國的這一措施“對正在恢復中的全球經濟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並以“奧巴馬上台後曾在許多公開場合強調美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然而具體到中國輸美輪胎特保案,卻最終自食其言。”的嚴正指責作為結尾。中國是在利用堪稱知識寶庫的百科的科學權威性,以“簡單明了的方式”為中國的利益爭辯。
那麼,美國網絡的反應如何呢?在百度百科的“原型”——英文版維基百科輸入“U.S”、“China”或“Tire”後,搜索結果中只有“錦湖輪胎”和“韓胎”等輪胎企業相關的內容。進入英文谷歌網也一樣,只有列舉著很長的傳媒報道目錄,根本看不到整理詳細完備並具有很強說服力的百科形式的內容。
百度和維基百科是“眾包”方式,只要進行會員登記,誰都可以參與內容的製作。但就考慮這一點也可知道,在“沒有硝煙的貿易戰爭”——網上情報戰中,中國明顯走在前邊。由外國人看來,要了解中美貿易情況,看中國網站更方便一些。
隨著世界化的推進,通過互聯網直接讀韓文資料的外國人也逐漸增加。例如,美國著名信用評級公司穆迪的副總經理湯姆-伯恩,為了評價韓國的主權等級時作參考,隨時在網上直接讀韓文信息。
在“網上知識戰爭”時代,韓國的情況究竟怎麼樣呢?進入一門戶網站的百科,輸入“韓日貿易糾紛”和“韓中貿易糾紛”等關鍵詞,竟然沒有系統整理的項目。最具代表性的韓中貿易糾紛——於2000年至2003年發生的“大蒜糾紛”只有A4一頁。而僅持續5個月的“中美輪胎特保案”在百度介紹了A4七頁。兩下一比,差距很大。韓國一直以來以“互聯網強國”自居。試問,韓國在有關國家利益的熱點問題上,果然像中國那樣快捷系統地提供有關信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