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人無法忘記的是,2003年SARS肆虐的中國,這家雜誌曾經起到的作用。十一年來,《財經》揭露的很多股市操縱的案例,以及其它經濟領域的問題,比如《基金黑幕》、《銀廣夏陷阱》、《君安震蕩》、《誰的魯能》等等,至今讓讀者印象深刻。這也是該雜誌能在大陸芸芸媒體中能殺開一條“血路”、後來居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財經》此次人事地震的爆發正值中國傳媒業開啟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大幕的敏感時期,北京的決策層一直在推動媒體業按照企業與市場的要求重塑形象,改革經營管理模式,並打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媒體峰會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正在為“打造傳媒帝國”作準備。然而《財經》各方的做法似乎與這樣的媒體改革大勢背道而馳。
不斷改革和開放的中國媒體雖然也遵從“讀者和市場是上帝”這一經營原則,但此番《財經》的遭際不能不讓人開始正視資本及其背後的力量。
已經擁有穩定市場與品牌的《財經》在其生命正旺盛時遭遇高管層地震,所造成的損失恐怕不止是資方和管理者的,也不是中國傳媒業界的,而是整個中國社會的。換言之,經過這樣震蕩之後,已經沒有贏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