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
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1日載文《環保經濟和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開端?》,摘要如下:
繼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出席12月初丹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宣布要出席此次會議。在以往的國際氣候談判會議上,中方從來沒有派出過部長以上級別的領導人參加。這次總理親自參加表明中國在氣候問題的嚴肅性。不僅如此,在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國的表態已經引出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國際環保組織為中國叫好。
這和國際社會對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儘管長期以來在環保問題上掌握著國際話語權,但他們並沒有能力扮演實際上的領導權。西方一直在這個問題上很高調,可是在國際層面並沒有履行在金錢或者技術上承諾的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相反,在面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時,他們轉而向這些發展中國家施加莫大的壓力,要求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推卸責任是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認知。同樣,在國內,西方國家在低碳經濟方面遇到了強大的既得利益的阻力,無所作為。這自然導致了國際環保組織和國際社會對發達國家的失望。
就中國來說,儘管在這個問題上不會屈服西方的壓力,但一種更有效的做法是把氣候問題鑄造成為另外一個議程,借此爭取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甚至是部分領導權。就是說,不僅僅把氣候問題視為是對中國莫大的挑戰,而更把此看成是中國崛起成為大國的有效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