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而言,2010年加國將先後主辦G8、G20兩個峰會。從以往三個G20峰會的情況看,中國領銜主演的趨勢在加強,而G20轉正替代G8的聲音也在加大。作為東道主,要主持好這兩場世界要角表演的大戲,必須要和中國搞好關係。自由黨執政的克雷蒂安和馬丁兩任政府,中加關係是“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中加兩國政治互信的戰略基礎。現在看來,兩大峰會倒逼著哈珀不得不顛覆自己重拾自由黨的對華政策。
就經貿而論,2008年的中加雙邊貿易額為503億美元。中國是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加拿大則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因此,不是中國有求於加拿大而是加拿大更需要中國。事實上,哈珀第一任期的這幾年,雖然其內閣內部要求強化中加關係的聲音較為孱弱,但是加拿大的媒體和企業一直沒有在催促哈珀改善中加關係。就在中國國慶60周年前夕,加媒體就勸哈珀“抽空去趟北京”,看看中國的巨大成功。
因此,哈珀訪華“破冰”並非主動向中國示好,也未必是放棄他心中對華的意識形態認知,而是為了加國利益,是時勢使然。對此,中國了然於心。可以這麼說,哈珀給中國的印象不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而是錦上添花的“朋友”。因此,在中國人的主觀情感裡,哈珀永遠成不了讓中國人感念的尼克松、科爾和希拉克,而只能是薩科齊一樣的人物。
勉強為之的外交策略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和外交博弈中,在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同樣恪重領導人私誼的潤滑作用。因此,評價哈珀訪華,絕不能從豪華鋪排的外交場面中簡單評價中加關係的“融冰”,還要以觀後效。如果哈珀在利用中國的影響力之後,繼續操起批評中國的大棒,中加關係可能會出現比以前更為糟糕的“倒春寒”。
事實上,政治家有自己的政治操守和觀點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政治家代表的不是個人,也肩負國家利益和擔承全球責任。因此,成熟的政治家首先是理性的外交家,學會博弈和妥協,方能贏得共贏。在此點上,哈珀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外交啟蒙。
客觀地說,和美國靠得更近的加拿大與其說像美國,還不如說骨子裡更加的歐洲化。無論從環保理念還是意識形態的堅守,都表現出固執、保守的特質。這種衛道西方價值觀的做法放之於更為宏觀和廣闊的全球政治坐標系中就顯得相當迂腐。這種情形和19世紀中葉,滿清政府應對西方世界的情況似乎有某些相似性。而這,也折射了人類文明的普遍性通病,即一個成熟和自以為是的文明模式總是對新興文明不兼容有歧見。所以,哈珀對華的一貫批評,那才是本真的他;而對華的破冰之旅,則是勉強為之的外交策略。
不管如何,中國確實“原諒”了哈珀。但是,也不要指望這次“破冰之旅”就能融化兩國關係的堅冰。關鍵的是,哈珀不要將這場遲來的訪問看成是一場機會主義的“外交秀”,因為這出戲在中國的外交舞台上實在是不堪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