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模式,概而言之就是新中國建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戰略和治理模式。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的代名詞。其主要特征包括:一、強有力的領導之下的政治穩定;二、穩中求變,循序漸進式的改革;三、在改革開放中考慮到國家的實際情況;四、將發展經濟當作頭等大事。突如其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雖然也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但由於中國模式中不同於其它國家,充分顯示了應付危機的能力和有效性,結果是經濟率先走出低谷,令外界刮目相看。
事實上,西方提出中國模式的概念已經有很多年了,北京在這方面一直小心翼翼,沒有公開接受或者反對這個概念。有人認為,與美國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體制不同,中國非常重視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核心是國家對經濟高度介入和干預。而在政治上不採用西方的多黨式民主政治。也有人認為,“中國模式”就是先發展經濟,以及與此相配套的社會文化等基礎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逐步講求分配和發展民主政治。
西方對“中國模式”議論紛紛,其實難掩背後的憂慮。例如《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可能導致世界權力轉移,使一些發展中國家仿效中國。美國《數字化日報》也表示,俄羅斯正在複制中國模式,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因為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超級大國向中國尋求經驗,這也表明全球影響力正轉向中國。
西方對中國模式的擔憂和恐懼,類似於冷戰期間對前蘇聯的恐懼。儘管中國不再強調意識形態,但西方不斷要把中國再意識形態化,使用各種充滿意識形態味道的概念描繪中國。
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要被西方一些人士所說的“中國時代來臨”所捧殺,也不要對另外一些西方人所說的“中國威脅”憤憤不平,聚精會神謀發展才是硬道理。
此外,中國還必須意識到:一、中國模式並非完美,否則便無從解釋國內存在的問題;二、未來中國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如何更多容納和接受廣大民眾意見,如何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有更多民眾參與的公共決策體制,對完善中國模式更為重要;三、總結30年來改革發展經驗,並予以理論化,盡可能形成一套可以同西方溝通的語言,然後傳達至外界,以便使外界對中國模式有一個清晰、完整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