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四條”指的是本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四條意見。其核心要義,就是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房,抑制房地產投資投機,要加強市場監管,還包括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爭取從現在到2012年末的三年裡,基本解決154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大規模擴建保障性住房,2010年將是大勢所趨。一些有機會旁聽上周五住建部會議的國內媒體報道,住建部部長薑偉新在會上提出,明年要建設310萬套保障性住房,其中180萬套廉租房,130萬套經濟適用房。這無疑是低收入家庭的喜訊,但是如果對照現實,人們發現上述目標的實現前景並不樂觀。
官方媒體新華社10月底引述一份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報告表明,今年前八個月裡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在中央預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中,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完成率只達到23.6%。
中國房價為何屢抑不下?學界做過多次分析,今天甚至是很普通的老百姓都清楚,關鍵在於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土地出讓金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房地產業與地方政府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民間因而出現房地產業已經綁架地方政府、綁架中國經濟、綁架社會的議論。
要根治房地產價格屢抑屢漲的問題,必須扭轉財稅改革,但此舉牽一發動全身,中國於是選擇了變動較小的做法,即興建保障性住房,加強監管,打擊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囤地,要求開發商土地出讓金首付比例至少達到50%;修改轉售二手房營業稅的優惠政策,收緊銀行信貸。
這些動作較溫和的遏制房價措施能否達到目的,真正受到考驗與檢測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約束能力。
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很堅硬,但是堅硬不表示沒有破裂的危險。當房地產行業催生一系列超出中央控制的經濟現象與地方治理問題,又對經濟與社會穩定構成明顯威脅時,中央整頓的力度必然需要提高。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遏制房價漲勢的措施,不會完全沒有效果,但是遏制力度的大小與持續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中國經濟復甦的情況與現有措施的效果。2010年,剛走出危機的中國經濟承受不起再次的大起大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