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民間的猜測未必針對李長江本人——不排除他在新職位(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專職副組長)上大放異彩,因為丟職官員複出後成績斐然的例子屢見不鮮,民眾已能接受“問責官員不能一棍子打死”的理念。如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因鬆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辭職後複出就職國家發改委,前不久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他以一針見血的敏銳和旁征博引的口才,贏得滿堂彩。
如果聯繫到解振華當年複出之初也如現今的李長江一樣備受爭議,不難看出,公眾不滿的是官員複出機制缺位。要知道,無論是《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2005年通過的《公務員法》,還是今年7月發布的《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對被問責去職的官員在什麼樣情況下可以複出、相關程序應該如何履行等,多語焉不詳甚至只字未提,考核標準往往模糊、難以量化。
辭職謝罪-“人間蒸發”-低調複出,中國官員辭職之後、履新之前的經歷,總以空白示人——不管官方對詳細披露細節有什麼公眾不得而知的考量,都傷害了公民的知情權,易讓後者詬病。
誰給官員們發了再就業的通行證?發證的依據又是什麼?無疑,明晰東山再起的細節,能對民眾負責,也能對有才華官員負責,保護他們免受不必要的中傷,幫助公民作出理性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