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使中國的韓人社會遭受了迎頭一擊。僑民數量在2年內足足驟減了42萬人以上。2007年在華韓人會推算的僑民數量是70萬人,《北京 Journal》的發行人申永洙(音)估算說生活在北京的10萬僑民中有3萬名回了韓國。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加強簽證發放管理、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甲型 H1N1流感爆發等不利因素接連出現。
堅強地承受逆境的人也為數不少。清華大學產業工學系碩士研究生全基哲(音)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生活在一個住了8個人的屋子裡,室友全都是中國學生。他不但提高了中文實力,還與幾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韓國留學生即使在中國也固守韓國式的生活方式。看到午飯的時候穿上高跟鞋去市區的韓餐館吃40元的午餐後再回來,覺得很遺憾。學校食堂只要5元錢就可以了……”他享受北京市政府的獎學金,但是卻通過打工每月賺1000元錢,還加入了中國學生的創業社團,同時擔任韓國留學生研究生學生會主席,非常勤奮地生活著。金融危機讓他更加堅定了當地化的信念。
今年是曾寫過《再次矚目中國》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金俊峰在中國生活的第12個年頭,他認為最近韓國僑民正出現“水土不服”。“做不好的人幹脆回去了,空出來的位置正在由具有競爭力的人來填充。”
專家們一致認為應該把進軍中國的目標從以韓國人為對象轉變為以中國人為對象。他們認為因無法適應這一變化而被淘汰的“結構調整”正以金融危機為契機進行得如火如荼。比如,北京曾足足有780多家韓餐館,但是因為無法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取勝而歇業的層出不窮。然而開發了宮中飲食或者成功改善了質量的韓餐館卻門庭若市。
韓國企業的重組也很活躍。韓國大企業為了在中國扎根堅定了當地化的決議。SK的新年話題是“破釜沉舟”,意思是將背水一戰,帶著必死的決心努力拼搏。SK新年開業儀式在韓中兩地以視頻的形式同時進行。在北京用中文向首爾提議“幹杯”。這意味著現在把中國事業看作與韓國“同級”。同時,SK Holdings社長搬到了北京,這是為了在當地能夠快速地下達指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