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國和西方經濟學家說,維持一個全球規模經濟體的難度,絕不亞於構築這個經濟體本身。隨著中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發揮更多作用,他們正遭遇外交和政治逆風。
在國內,人們擔心,政府向經濟注入資金的決定,製造了投機性泡沫(如房地產、信貸),這可能爆發災難性後果。但抑制投機需要政策舉措,比如提高利率,而這可能會阻礙作為增長主要動力的投資和產業擴張。
在國外,要求中國重估人民幣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日前發布的貿易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持續一年的出口下滑終於在去年12月逆轉,這肯定會更導致壓力加大。確保較低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助於中國出口及其經濟,但這日益令中國的貿易夥伴不滿。
以前,中國可以擋開那些對其匯率政策的不滿,理由是它屬於發展中國家。但現在中國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且持有逾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這種理由已逐漸站不住腳。
從理論上說,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應惠及所有人:在一個彼此聯繫緊密的世界,貿易增長將給所有地方帶來就業和財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政治與經貿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肯尼迪說:“毫無疑問,中國十分重要。尤其是,中國越重要,對美國經濟就越有好處。”他說,比如在上海組裝的美國蘋果公司音樂播放器iPod,它是美國研發和營銷的產品,大部分銷售收入回流到美國人的口袋。但現實是,中國崛起也為北京與其貿易夥伴帶來新的風險。
儘管中國基本安然無恙地經受了經濟危機,但並非人人都相信北京消除了對其金融和經濟健康的威脅。許多人認為近期尚無危險跡象——儘管中國以前建造了太多鋼鐵廠、辦公樓,但飛速的增長吸收了剩餘產能。他們說,中國還有將近10億人仍在爭相致富,其增長故事尚有許多篇章未打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