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和軍方還先後決定向海地提供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和價值1300萬元人道主義救援物資,16日由北京起運。在民間,從兩年前“5•12”大地震汶川十萬綉娘的捐獻到網友祈福、媒體關注、志願者組織活躍——救援動作連連,在中國實屬空前。
如此快速的反應,或許是因為曾經歷同樣痛楚的中國與海地感同身受。
中國政府的行動明顯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體現中國應急機制完善”,也充分彰顯了中國勇於承擔國際道義的大國風範以及中國人屢經磨難仍能不忘天下的仁愛胸懷。從印度洋海嘯、台灣風災到這一次海地強震,每一次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大考。
特別是經歷了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中國有了應對重大災難的現代經驗和將這種經驗傳授給世界的慈悲,表現出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國際精神。
但災難並不常有,困難卻時時常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總有國家遭遇各種困難。各種保障和救援機制只是國際社會提供給一國的生存手段,而國家選擇的紛繁多樣卻決定了制度暫時不可能完美。因此一國的困難無法避免,更需要相互的扶持。
當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人均水平極低,因此救援海地的行動顯示的大愛十分耀眼:政府和民眾現在能關心關愛遙遠的海地,這是當代中國日益國際化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