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俄羅斯總理普京。 |
中評社香港3月18日電/俄羅斯《莫斯科時報》3月16日載文《俄羅斯成不了中國的五大理由》,摘要如下:
通常認為,莫斯科改革誤入歧途,若效仿中國情況會好得多。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了。其實,兩國國情大相徑庭,俄無法照搬中國的改革方案。
首先,看看兩國各自的國內形勢。“文革”後絕大多數中國官員和民眾認識到需要開始根本性的改革。而1985年的蘇聯情況截然不同。大多數蘇聯人視他們的國家為超級大國,經濟運行相對良好、社會穩定有序,迥異於經濟改革前普遍貧困和饑餓的中國。
其次,兩國的國家機構大不一樣。“文革”後,中國保守派無力抵制呼籲改革的人士。而且顯而易見的是,要使國家起死回生必須採取激烈的措施。而當時蘇聯的改革遭到保守派和軍方要員的猛烈抵制。
此外,兩國牽頭改革的人物各不一樣。中國改革由經驗豐富的前革命家鄧小平掌舵。而在蘇聯,改革的重擔落在經驗欠缺、視野偏狹的戈爾巴喬夫肩上。他受到保守勢力牽制,只能在有限的政治和經濟框架內操作改革。
第四個因素是兩國的社會和經濟大環境。中國仍是農耕社會。80%的人口是農民,他們渴望耕種自己的土地,鄧小平給了他們這個權利。結果,農村形勢迅速改觀,甚至懷疑者都不得不承認改革取得成功。鄧於是將改革推及其他領域。而戈爾巴喬夫面對的形勢截然不同。蘇聯經濟的支柱是軍工綜合體。欲刺激經濟使之多樣化,就必須對軍工製造領域大刀闊斧地改革。而這遭到軍隊高層的激烈反對。
最後,兩國外交政策不同。基於共同反對蘇聯擴張主義外交政策,中國與西方有緊密的軍事和政治關係。因此,美國及其盟友積極參與中國改革,海外華人也發揮關鍵作用。而蘇聯別想得到此類海外援助。戈爾巴喬夫的第一要務是抑制正讓國家耗幹的武器競賽。就這樣,蘇聯陷入政治和經濟動蕩的惡性循環,終於在1991年垮台。此後俄羅斯推進經濟改革步履維艱,而中國歡慶將近32年的經濟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