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8年前,筆者在海爾採訪CEO張瑞敏。當時,海爾在美國南卡州設廠,在紐約還設立了美國總部,鋒頭極健,國內媒體掌聲如雷,一片叫好聲。可是,非常意外的是,張瑞敏對筆者談起海爾走向海外的戰略時,表情十分凝重。他說:“我感到壓力非常的大,也非常的孤單。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不應該是靠一個孤獨的單體,而應該是一個群體。比如,我們說起在海外活躍的日本企業,你不會只浮想起一家日企,而是會聯想到鬆下、索尼、三菱、三井、東芝、NEC、佳能、夏普等一大串企業,那是個群體形象。什麼時候在海外,說起中國企業時,人們也能如數家珍地舉出一大串企業名字,那時候才能說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取得成果了。我希望我們海爾到時候還能夠是其中的一員,那我就非常欣慰了。”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憂患意識。張瑞敏的話使筆者看到了一個優秀企業家的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思索。當年剛剛走向海外的海爾只是寒空中的一顆孤星,高處不勝寒,形單影只,孤掌難鳴。如今在海外的天穹上終於可以看到許多顆屬於中國的企業之星了,海爾也不再形單影只。然而,張瑞敏的擔心還沒有成為過去,中國企業也還沒有形成整體形象。中國企業儘管不斷地在走向海外,但多是零敲碎打,沒有真正消除孤掌難鳴的狀態。
今日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能否都能變成星光閃爍的恒星,而不是一閃而過的彗星?筆者覺得現在還很難打保票。中國企業在學習和熟悉海外企業文化、經營管理特點以及社會背景、勞務知識、甚至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還有著許多差距。有了錢開始能夠有能力收購海外企業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就一定能夠管理好、運營好收購下來的海外企業。中國企業只有持之以恒地謙虛地向全世界學習,才能在海外站穩腳跟,發展事業。也只有到那時候,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才能迎來群星燦爛的時代。中國企業在呼喚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快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