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世博會的歷史早已證明其對經濟的拉動力、對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而“世博契機”之於經濟轉型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從媒體的報道中不難發現,中國官方將上海世博會定位為: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舉辦的又一場全球矚目的盛會。這也表明,中國希望借鑒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經驗來運作上海世博會。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希望展示中國競爭力、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後,上海世博會又被賦予了另一層使命——在金融危機尚未完全結束和中國經濟面臨調整轉型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更希望上海世博會能通過先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甚至大碰撞,促進中國經濟的全面復甦和加速轉型。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領域裡的任何一次轉型,都意味著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生產要素和技術進步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改變。換言之,轉型要想成功,既需要制度、技術層面的鋪墊,更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具體到中國而言,當前經濟轉型的巨大阻力在於民間共識不夠,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論,乃至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
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會突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民生主題,這也為中國社會迎來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時間,在這個平台上,世界可以與中國全方位對話,中國公眾也可以零距離地感受來自各國的先進理念,而這一切都將有助於中國找尋經濟轉型乃至社會變革過程中急需借鑒的經驗,甚至啟迪全球化時代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
從這個意義上講,舉辦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世博會對中國來講,其意義不僅在於能帶給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諸多第一次體驗,其戰略價值還在於,抓住“世博契機”完成中國經濟轉型的社會基礎構建。我們也期待,在歷經半年的洗禮之後,中國社會能凝聚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的經濟轉型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