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胡錦濤2008年出席“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時已對“體面勞動”全面注解,並將其與“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緊密掛鈎,向全社會發出動員令。而這與當月中國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一起,曾讓無數勞工們憧憬幸福圖景。但兩年後的今天,體面的勞動仍是遙不可及。而且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衝擊,經營困難的資方轉嫁危機,削減社會福利、壓低工資、裁減員工,使勞工處境有惡化之趨勢——儘管相對於2009年GDP增長8.5%,中國當年民生投入增長了32%(其中社會保障資金增長16.6%);儘管“中國工人”因為幫助國家“成功保八”而榮登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榜亞軍。
只有實現“體面勞動”,增長勞動者收入,減少貧困和提高社會財富分配的均衡,才能增加有效需求,使經濟走向健康的復甦。這已成為國際共識,即便是中國眼下已走出經濟最低谷,現有產業結構嚴重不適應勞動力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就業需求。當各級政府和企業還在留戀廉價勞動力時代時,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學生已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5種需求”軌跡上前行了一步,不再單一受經濟因素驅動,更看重個人感受、發展前景等精神因素,從而造成“用工荒”和“就業難”並存的尷尬現象愈演愈烈。
胡錦濤此時重提“體面勞動”,無疑向中國社會發出了更清晰信號:靠人海戰術提高GDP總量的時代正在結束,以犧牲勞工權益、污染環境和大量耗費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不能再延續。這也延伸了其上任以來倡行“以人為本”理念,勇於承擔道義責任,蘊含著對國民福祉的承諾。
當然,在當下強資本、弱勞力的分配格局下,要統一中國上下對此的認知,難度顯然不小。兩年前,《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前後,就因“將讓中國人更有勞動尊嚴和體面勞動”而被攻擊為“大大損害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此次不排除會有類似攻訐。指望以逐利為本性的資方流淌“道德的血液”,希望渺茫;而中國工會一向缺乏獨立性,為勞工權利博弈的能量有限。更關鍵的是,如果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不作根本性變革,勞工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仍會處於不平等狀態。因此,營造“體面勞動”環境目前依然困難重重。
顯然,除了胡溫的呼籲,中國還需就尊重勞工體面作出切實有力的制度安排,才能讓“體面勞動”不再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