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第一場大範圍會談在北京舉行。 |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5月27日載文《中美學會從衝突中找到戰略利益的交叉點》,文章說,中美關係如何走,是兩國人民關心的事情,也是全球關心的事情。這次在北京召開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照樣牽動各方的神經。不管會上雙方如何進行對話博弈,結果是實是虛,兩國關係的重要性,因著雙方主帥的地位而呈現,兩國關係的複雜性,也因著雙方參與會談人數之多(達500人以上)部門之多而充分彰顯出來。
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就抱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這次東亞之行,在日本只停留三個多小時,與鳩山首相和岡田外相會談,而在出了天安艦風波大事的韓國,也只停留一天,卻把整整五天的時間留給中國,其中包括兩天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同樣,中方作為主辦國,也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主持開幕式,發表基調演講,清楚表明中美關係的原則底線。因此,這次會議,不是要向外部表達中美經過年初的對抗風波,已經重歸於好,一片和氣,而是要加深中美互動的最佳模式:深入對話,坦誠交鋒,尋找共識,提出方案。
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形成共識,那就是冷戰之後美國一強獨霸的局面將逐漸改變。當時國際輿論都認為,世界將進入“三極半”格局,美國一極,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一極,中國一極(擴展一點說,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俄羅斯半極。誰知,形勢變化比人的觀念改變快,希臘債務危機帶動歐元危機以及英國政局的變化,歐洲整合的力量突然面臨嚴重挑戰,而另一方面,俄羅斯雖然在核力量等方面淩駕中國,但經濟的擴張還有待時日,日本則政治危機與經濟低迷並舉,導致未來十年的世界大格局真的有可能向奧巴馬總統首次訪華時,刻意討好中國所提出的“美中共治”架構發展。
問題是,由於中美體制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傳承不同,再加上長期冷戰的影響,雙方隔閡成見太深,防範心理太強,實際和潛在的戰略利益衝突太大,此外還有台灣問題的存在,導致中美關係相當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