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當然是為了獲得多元能源資源而付出的負面代價。尤其是中國在非洲、拉美等國家尋找能源貿易機會,遭致當地知識精英的反彈以及西方國家的圍堵,他們批評中國不擇手段的“開發”,形成了超過西方歷史罪惡的“新殖民主義”,與當地極權主義政權或者軍閥的合作,阻礙了人權民主自由的發展,肥了統治者,窮了人民。除了傳統的中東、非洲、拉美、澳洲等資源基地之外,中國應該加大與加拿大等國家發展資源合作關係;第二,由於中國的經濟起飛,依賴能源密集型的製造業,以及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項目,比如公路等的建設,也依賴進口資源,因此,為了確保資源運輸通道的安全,中國自然發展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這自然引發了中國“擴張海權”的爭議,從而動了“西方世界的奶酪”,刺激了西方世界的神經,這次中美圍繞著海上軍演的過招,其實背後就是這樣的大環境使然。第三,中國能源消耗的劇增,自然就引發了全球輿論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更多關注,許多本來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突然躍升上與人權、宗教自由、體制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許多鄉村環境惡化的畫面,進入了世界的眼簾。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不能說,我放棄發展,我放棄使用更多的資源。相反,中國除了理直氣壯要求發展繁榮的權力之外,是否要把綜合發展、平衡發展、共同富裕發展,這些原來被忽視,或者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優先秩序的事情,推到與“發展就是硬道理”一樣的第一優先位置。
舉例而言,在非洲等地的合作開發,要在獲取能源合同的同時,注意幫助該地區的經濟民生發展,提供更多的教育醫療服務,讓這些地區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社區模式;同樣,在發展中國強大海軍的同時,積極與其他海上強權國家建立對話合作機制,增強中國海軍建設的透明性,避免讓其他中小國家感覺中國“仗勢欺人”。當然,在對付全球暖化,減少排廢,開發綠色能源等議題上,中國也積極擔負起更大責任。
總之,消極推掉“第一”的稱號,並不能避免中國能源消費加劇以及對外尋求能源面臨的挑戰,而是要把“能源消費第一”帶來的壓力,轉化成重視人性平衡發展的動力,危機自然就變成了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