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名救援人員正抬著一名受傷者走出爆炸現場。 |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美國《僑報》7月30日載文《化工業“遺害”到何時?》,文章說,連串的化工業突發性事故,無疑是近期中國大陸熱點之一。
眼下最牽動人心的,當數7月28日發生的兩起事故:上午,南京市塑料四廠舊址爆炸,死傷逾百人,傷重者目前尚未脫離危險;當晚,1800多公里之外的吉林,洪水將7000多只裝有三甲基一氯矽烷的原料桶衝入松花江中,刺鼻煙霧彌漫,至今打撈上岸不足2000只,令當地居民陷於水污染恐慌。
一南一北,同日出事,看似偶然,實為必然,因為它們都是中國化工業布局性環境隱患的又一次爆發。
環保部2006年排查過7555個總投資約1萬億元人民幣的化工石化建設項目,發現其中81%要不像南京出事工廠安家人口稠密地帶(也有城市擴張導致居民區包圍化工廠之因),要不像吉林出事工廠建在江河湖海沿岸, 45%為重大風險源。在老百姓都知道“遲早要出事”的預期下,化工廠個體的污染事故不過是化工業結構性環境風險的一次次印證。
這些年環境污染事故高發,中國官方當然並非無作為。各地已在竭力調整工業布局,陸續讓高污染高風險企業遠離居民生活。不過,污染不可能一搬了之,污染企業走了,原址仍是一個“定時炸彈”,處理不慎就會引爆。南京爆炸案就是一個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