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國民眾調查的群體構成和好感度上看,對對方越了解,對知識的占有越多,思維也更加理性、客觀、全面,與好感度成正比。
在中國的調查對象是城市市民和高校學生,相對來講,大學生善於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工具,甚至可以直接看到日本媒體,對日本要了解的多些、全面些,他們的好感度要比普通市民高一些。
同樣,日本的知識階層相對來講也更加了解中國,他們關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的甚至親身來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好感度也要高些。可見,中日雙方交流的越頻繁,越深入,越有利於增進雙方的互信和好感,越能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
在回答“提到對方國,你首先會聯想到什麼”這一問題時,經濟、文化元素的被提及率明顯提升。中方調查顯示,公眾選擇最多的是日本的“電子產品”,學生選擇最多的是“櫻花”。日方調查顯示,“中華美食”、“萬里長城”被選比率分列前兩位。經濟、文化元素的上升,一方面說明兩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另一方面也為發展中日關係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視角。
中日關係應該著眼未來,不應該囿於政治和歷史層面,應該加強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與互動。反過來講,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兩國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礎,會促進一些棘手問題的解決。
中日兩國“和則兩利”已是共識,加強交流、建立互信亦是必然趨勢。中日民眾相互好感度上升,傳遞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這種良好的趨勢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