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在中國,何為“中等收入”群體,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的定位始終標準不一。
中國的中產階層究竟有多大比例?近日,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發布了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據其提出的標準來估算,就絕對數量而言,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為8.17億。
上述報告中有一個專章描述“亞洲中產階級崛起”。該報告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每天消費2-20美元的人群。根據這個遠低於西方國家的標準,2008年亞洲的中產階級占亞洲總人口的56%,為19億人。
不過,亞行將這部分中產階級又劃作“底層”“中層”“高層”三類。中國的“中產階級”中有3.03億屬於底層中產階級,經濟狀況略強於貧困人群,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機,他們很容易重新陷入貧困。
但不少中國學者的研究認為,中產階級的比重遠不及此。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認為中國的中間階層能占到23%。2010年7月27日由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認為,北京的中產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介紹,何為中等收入群體,官方在2004年曾有一個標準:人均收入2萬元,即戶均收入6萬元以上,即是中等收入。當時約有20%的群體達到這個標準。在他看來,較為適合的標準,是一個地區居民收入結構中間三分之一段的人口,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地區居民人口結構的中間三分之一段。
無論統計口徑如何,中國的社會結構遠非理想中的“橄欖型”。通常認為一個社會應該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屬於中間階層,這樣的社會才是穩定的。
8月23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在其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國民收入分配問題專題調研報告》中再次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分配格局。而何為“中等收入”群體,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的定位始終標準不一。
“擴中”作為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思路的主要內容之一,多年來卻收效顯微。楊宜勇表示,政府在“提低”“調高”中可有所作為,但行政手段難以人為擴大中產階級。在他看來,“擴中”的前提是一個職業社會的形成。一方面要從人力資源投資入手,依靠教育培養職業群體;另一方面則需要給職業群體權利表達、協商博弈的途徑,如建立合理的工資協商制度。中產階級擴大,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