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廣大的國家經濟規模,只要政策決定,又因過去計劃經濟指導性依然存在,所以很快調動國家資源,集中在少數特區,甚或少數城市,推動計劃好的項目,不但能夠達成目標,甚至往往超標達成。這樣一來就容易給計劃單位、執行單位更多的信心,以便持續推動後續的計劃,進而帶動未來新一回合的計劃,真正形成良性循環。
如果再把大陸改革開放的30年做一觀察,由於在局部人先富起來的策略指導下,可以把資源向加工出口部門傾斜,再透過模仿,一窩蜂的效應,很能夠極大化專業分工的效益,使比較利益原理可以充分發揮。因此,在20年左右,大陸已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的格局,而成了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
如今則因為擴大內需市場接續外銷市場而成為自主性發展的動力來源,更使中國大陸有機會成了由發展中國家集團,跨入新興經濟或未來的已發展經濟集團的一分子。20國集團(G20)有可能朝向二國集團(G2)之方向發展,就是特別突出中國這個經濟體的潛力。今年中國的GDP的金額已正式進入全球第二位,可以看出其實力之一斑。
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在複出後,始終是帶領大陸經濟穩定走在改革路線的重要決策者。他的務實改革思維,也成了特區經濟的觀念倡導者與理念落實者。特區就是部分地區,特區就是允許原本社會主義體制中能出現少部分的例外,這所帶來的經濟力量的釋放,遠遠大於原本大規模計劃經濟想要達成的目標。
從胡錦濤的發言可以知道,中國領導人清楚到大陸經濟改革才算是走出成功的第一步。未來體制改革所將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所以,他們不會虛華地想從特區、試點一大步跨向全區性的體制改革。從過去30年的試驗,我們相信,特區試點仍將是必要,這或許是深圳特區30年的經驗總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