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華人不僅有“財不外露”、“父業子承”的傳統心態,同樣有慈悲為懷的千年傳統。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中國歷朝歷代從不缺少仁愛大義、濟世情懷。即便是當下,為慈善事業孜孜不倦、捐助不斷的華人也不匱乏,胸懷同樣寬廣。一棟棟以海內外華商命名的大樓存身中國的大學中,足見華人本性並不吝嗇。而就時間來看,中國企業家做慈善並不比蓋茨晚,早有李嘉誠基金、老牛基金會;論“裸捐”,牛根生遠早於蓋茨。更不提如今眾所周知的陳光標、曹德旺等人。
再說,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改革開放僅僅30年,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富人總量及其消費方式吸引了全球目光,但大部分中國富人自身擺脫貧困並不久,仍需將資金和精力用於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繼續將資本轉化為投資。而在他們眼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為自己和家人的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積累更多收入,未嘗不是一種慈善。所以,中國富人面對“巴比”,肯定最希望了解對方創造財富的軌跡,即財富從何來。“巴比”要討論或者宣講財富往何處去,鼓勵傾家蕩產的“裸捐”,於中國富人整個群體顯然有些超前。
某種程度上,一個社會的整體經濟實力決定著慈善文化的走向。今日在慈善領域正在領受著殊榮的“巴比”,13年前不也曾被CNN創建人特納點名批評“摳門”,且面對“把那些你們自己也不知道派什麼用場的財富捐出來”的請求,只是以沉默回應。對中國富人回饋社會的投入不足,同樣沒必要苛求。
可見,論及“巴比”之行給中國的價值,不能盲目、簡單對比中美慈善個體,得出“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結果,逼迫中國富人接受西方慈善精神的感召而“立地成佛”。當然,這不失為重新審視和催發中國慈善環境以及文化的契機。畢竟,完全為了企業發展而不做慈善,是說不過去的。在對企業運營不造成負擔的前提下,富人都有慈善義務,早日完善中國慈善生態更為必要。
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慈善成風,能誕生“巴比”巨善式巨富,正是得益於環境完善、制度先進。慈善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卻在現代慈善環境的建設上落後了,不僅慈善機構運作流程還遠遠不夠專業和規範,且中國稅收制度對富人慈善激勵動力不足。倘若制度激勵和法律保障能早日到位,相信會有更多的慈善家問世,不輸“巴比”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