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日趨欣欣向榮,環境問題——大熊貓是它的標誌——正逐漸被提上政治日程。中國的環保任務非常繁重。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國大量森林被砍伐,其中包含了約一半的大熊貓自然栖息地。據信,這種森林砍伐很大程度上引發了1998年長江流域的洪災,導致數千人喪命及數百億美元的修復成本。由於缺乏涵養雨水的林木,大量雨水順著四川光禿禿的山坡直接流入了河道。
為回應這場危機,中國採取了一些世界上最大膽的環保舉措。它於1998年推出了一個全國範圍的林木砍伐禁令——《天然林保護工程》(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me)。該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森林保護新規,叫停了長江上游地區大部分的商業采伐。長江上游地區是熊貓栖息地的心臟地帶。此外,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gramme)將陡坡上的糧食作物,變成了草地與森林。自這些工程於1999年在四川、甘肅與陝西(這三個省份仍有野生大熊貓)開始試點以來,中國已為此投入400億美元。
我們很難知道,這些措施在阻止洪災上會取得多大的成功,但它們確實改善了大熊貓的生存狀態。在全國範圍的林木砍伐禁令頒布前,伐木者不願承認自己作業的森林是大熊貓的故鄉,因為這麼做將危及他們的生計。然而,在砍伐禁令出台後,大熊貓突然變成了資產,這批工人們尋找其它收入來源。這有助於解釋大熊貓保護區數量為何從禁令頒布前的大約20個,躍升至今天的逾60個,每年都會增加幾個。這也使中國有可能為寶興周邊山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地(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這片區域占地百萬公頃,擁有7個自然保護區、9個公園和全世界幾乎30%的野生大熊貓。除熱帶地區以外,“四川大熊貓栖息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擁有最豐富的植物資源——擁有逾5000植物物種,與法國大致相當。
但中國在其落後的西部地區的雄心,與這些令人矚目的綠色成就有些格格不入。2000年,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旨在推動西部地區趕上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它大膽宣稱,在實施這項宏偉的工程時,會注重環境保護,但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真切的矛盾,2008年毀滅性的四川大地震,加大了同時追求發展與環保的難度。這場地震導致約9萬人喪生、至少500萬人無家可歸。中國現在必須重建這一脆弱地區的基礎設施——崩潰的水壩、斷裂的公路、整個城鎮。這將會給熊貓帶來怎樣的影響?
幸運的是,中國有能力避免英國及其它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時期發生的動植物滅絕。有跡象顯示,中國決心不犯同樣的錯誤。在寶興這類原始工業精神與中國珍貴、脆弱生態系統相碰撞的地方,我們將知道中國是否取得了成功。大熊貓在這裡生活了成千上萬年。10年前進行的上一份官方調查顯示,該地區僅剩幾百只大熊貓。現在,人們看到一只大熊貓的機會幾乎為零,那麼,為何還要費心拯救它們?答案當然在於大熊貓的強大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依賴於它能夠在動物園以外繼續生存。失去野生大熊貓,現代中國將失去自己的身份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