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8日電/美國財政部上周五決定延後原訂當天公布的“國際經濟及匯率報告”,財政部長蓋納並在聲明中肯定近月來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一反前周公開警告大陸干預匯率可能導致“匯率戰爭”的強硬姿態。美國此舉雖暫時緩和一觸即發的國際貨幣大戰,但美中對匯率問題的截然不同立場,想要在短期內拔掉衝突引信,恐怕是緣木求魚。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美中匯率的爭議,追根究柢,都是為了保衛本身的經濟利益以至國家利益。在金融海嘯後,美國為恢復成長動能所採最重要手段,就是聯準會(Fed )的量化寬鬆政策。過去一年多來,聯準會以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讓利率趨近於零,並大舉注資上兆美元向銀行購入“毒資產”,以維持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但銀行吸納的龐大資金並沒有增加對企業的放款,刺激實體投資,反而被用於購買債券、股票,或流向新興市場進行投機交易。直到最近,美國商業機構貸款餘額仍未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以致美國經濟復甦遲緩、失業率居高不下。
量化寬鬆政策效果不彰,主因美國房地產泡沫崩潰後,資產價值大幅萎縮,民間消費不振,讓企業不敢增加投資。在這種困境下,美國國內訴求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聲浪高漲。所謂“再平衡”,一方面是指美國等工業國家進入減少消費、降低進口、削減赤字的“新常態”,另一方面是指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工業國家須相對擴大內需,並讓貨幣升值,以增加進口、減少出口,藉此矯正全球經濟及貿易極度失衡的現況。
然而,全球經濟“再平衡”絕非一蹴可幾。首先,大陸雖已晉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整體經濟規模約僅美國的三分之一,人均所得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短期內可以擴大的內需,無法完全彌補美國需求減少的差額。其次,大陸經濟成長仍高度依賴出口,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需求萎縮,以及今年以來大陸各地出現加薪潮,已讓大陸出口產業面臨嚴峻的生存競爭壓力,中共總理溫家寶上月在美國即明言,如果讓人民幣升值20%~40%,將導致中國企業破產、勞工失業、社會劇烈動盪;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年會等場合亦公開表態,不會採休克療法,讓人民幣快速升值,皆反映出大陸對人民幣升值已劃下政策底線。
美國可以有很多手段逼迫人民幣升值,例如持續“量化寬鬆”政策,讓大量資金流入中國大陸,為人民幣升值加壓;或者限制大陸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迫使大陸須以升值遏阻資金流入;美國也可將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對進口的大陸產品課以懲罰性關稅等。但是,這些手段都有後遺症,也勢必引發北京的強烈反應,甚至反制或報復行為,最後雙方都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然而,透過IMF、20國集團(G20)或其他多邊機制解決匯率爭端的可行性亦微乎其微,因為美、歐、日、大陸及各新興經濟體在匯率問題上利害不一,立場各異,要尋求共同解決的方案,難如登天。不過,各國也都體認到,中美匯率爭端若持續惡化,會受到嚴重波及的最可能是匯率彈性大、沒有實施資金管制的新興經濟體,因而希望美中各讓一步的聲音正愈來愈大,成為國際主流。
接下來,就要看美國和大陸的基本態度。如果美國認同全球經濟“再平衡”非短期可及,也願意給予大陸合理的調整期間,則雙方應可找到折衷之道。但就怕美國擔憂中國大陸崛起太快,意欲重施當年壓迫日圓升值的故技,不放鬆對人民幣升值的施壓,則中美匯率戰爭勢必打打停停,難有寧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