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外交還需持續“給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5 09:26:04  


 
  實際上,中國遭遇新一輪的外交困境,分析其原因仍然不能脫離此輪全球金融危機: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世界各國大都耗費巨大財力刺激經濟,雖然換來了經濟的復甦,但也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財務危機,並由此衍生出諸多的社會危機,為了轉移國內的種種危機和選民壓力,西方國家將矛頭對向中國。

  這其中,典型的例證有:今年以來,美國國內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持續萎縮,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奧巴馬政府支持率不斷下降;歐洲多個國家為應對債務危機,紛紛採取了減薪、增稅、削減養老金、推遲退休年齡、收緊移民政策等措施,卻換來民眾的憤怒、示威以及罷工。

  與這些國家不同,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經濟完成了兩個壯舉:一是經濟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另外就是前九個月的出口額大幅超過德國,躍居全球首位。儘管也受到經濟刺激政策的不利影響,產生了熱錢湧動、通脹加劇等問題,但都被官方視為在可控範圍之內。這都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責任”的預期。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中國更多採取了經濟外交的手段來突破圍堵。從兩相對比中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尚未徹底復甦,尤其是部分發達國家仍然深陷泥沼的情況下,採用這一手段極具針對性。從實際效用看,也十分“給力”:在此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召開前,已經形成了中歐合作抗擊美國貨幣戰爭的輿論氛圍,部分轉移了圍堵中國的焦點。

  更何況,在國際政治經濟化、國際經濟政治化的今天,經濟外交一直是國際博弈的主線。中國的經濟外交追求與合作國實現共贏,以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促進雙邊關係的穩定,這也應成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關係的普遍規律。

  當然,經濟外交往往缺乏持續性,一旦對方經濟好轉,對中國的依賴降低,就可能重走老路,給中國製造麻煩。以美、中、歐關係為例,中歐目前的合作相對於在文化價值、意識形態、安全需求等方面相互依存的美歐關係並無優勢。因此,中國外交還需更加向多樣化以及全方位突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濟外交持續“給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