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亞運會42個項目中,奧運項目占2/3,非奧項目占1/3。既要推廣和普及奧運項目,又要促進亞洲體育項目走向世界;既要促進亞運會的發展,又要適當控制亞運會規模——顯然,如何適當調節奧運項目和非奧項目的比例,就很值得認真研究。
中國隊奪199塊金牌一騎絕塵,是本屆賽場的另一個聚焦點。從金牌絕對數量來看,中國亞運代表團廣州亞運會成績超過北京亞運會的紀錄。但從占亞運會金牌的比例來看,則還不及北京亞運會的成績。廣州亞運的大項達42個,比北京亞運27個大項多近半,中國隊金牌超過北京亞運成績勢所必然。但是,占亞運會金牌的比例下降,原因何在?又能否揭示甚麼問題?
從媒體披露情況來看,中國隊有些專項的水平發揮得不盡如人意;有些專項沒有派出頭號明星參賽,而推出新人參賽;有些強項,如賽艇,沒有報滿參賽運動員;新增的很多專項,如龍舟、輪滑、圍棋、象棋等項,中國隊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看來,除了客觀因素,相對於北京亞運會的金牌狂熱,廣州亞運金牌熱情有所下降。大陸觀眾層面,觀賽興趣也從分享擁有金牌的快樂,逐漸轉向欣賞金牌產生的過程。在中韓羽毛球女雙決賽中,現場觀眾把掌聲、喝彩聲和歡呼聲投向精彩的扣殺、驚險的救球……而不論選手的國別,就可見一斑。
競技體育的終極意義,在於推廣發展大眾體育。但是,大陸許多體育項目缺乏群眾基礎,如舉重、射擊、柔道等項目,即便擁有金牌、擁有相當數量的教練員,也難以推廣。中國目前的體育體制,雖然仍然追求金牌數量,但從運動隊至觀眾對金牌崇拜的降溫來看,已經出現務實看待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平衡關係的新變化。中國當局提出“從體育大國轉向體育強國”的理念,看來是適逢其時。但由於體制慣性的作用,如何實現這個轉變,仍然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