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重大節日之後,許多城市都可見到許多小店打出“回收禮品”的招牌。 |
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德國之聲網站1月3日編發《柏林日報》文章《中國社會的實用主義》,摘要如下:
許多德國人為如何處理不想要的禮物而發愁,但中國人通過特有的商業解決了這個問題。《柏林日報》記者指的是中國城市中生意興隆的回收店。這種禮品回收店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實用主義。
想必只有極少數的禮品是出自真心的饋贈。大多數禮品的背後是清醒的考慮,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和行政的運轉需要大小禮物組成的河水不停推動。而“紅包”在許多場合都被視為笨拙明顯的行賄,送禮人就以煙酒為形式送上心意,他們知道,收禮人大多轉手就會把禮品換成現金。
與之相應,大多數回收店都位於政府部門或官員住宅區附近。保密是其原則之一,所以營業時間長,以便客戶在夜色掩護下前來。回收與腐敗密切相連,已不是什麼秘密。店老板李先生說:“春節前後是生意的高峰,北京開人大或黨代會等重大政治會議時,營業額也快速上升。這時,官員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升遷和項目,需要表達一下意思。”
這一行業的最大風險是回收了假貨。商家抱怨說,“流通領域有許多假煙假酒”。許多假貨可以亂真,商家無法一下認破。不過,二手禮品的價值有時也會高於原價。中國媒體不久前報道說,一名婦女花二百元在回收店買了一瓶酒,回家後在包裝盒裡發現了一個裝有五千元人民幣的信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