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發拜年短信,據說已成春節幾大俗之一,雖然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歡,但人人都在樂此不疲地互發著,拜年文化基本上已被這種拇指運動所主宰。不少原創的拜年短信是很不錯的,語言或幽默,或精粹,或溫情,或妙語如珠,或將時尚、時弊、世象與祝福以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讓人閱後忍俊不禁會心一笑,兼備娛樂、文學審美功能——不過再精彩的段子,都經不住我們這樣無數次你來我往複制群發的糟蹋。看第一遍時會笑,第100遍時就恨了。無節制的複制群發,同質化的短信,枯竭的拜年創意,貧乏的祝福語言,拜年短信越來越雞肋化。
中國青年報稱,很多人調侃說:誰給自己發了祝福短信不一定知道,反而是誰沒給自己發短信也許能記得。發,還是不發,讓許多人感到很矛盾。萬般糾結中,多數人最終還是未能免俗。這種在拜年短信上的隨大流,倒不是源於從眾或拜年文化的壓力,而源於這種短信滿足了他們內心一種隱秘的需求。春節拜年短信的新民俗背後,隱藏著一種我們未必感知到、卻客觀存在的社會學功能——過年發短信,祝福拜年遠在其次,這是一個借拜年盤點個人社會資本的機會和儀式。
在鋪天蓋地的複制群發和貧乏的祝福語言的轟炸下,一般人收到拜年短信時,很少會去認真欣賞和細心品味短信的內容,去看朋友是怎麼祝福自己的,而只會看這個短信是誰發的,對發送者的注意遠遠高於短信的內容——這種受眾的反應與傳者的預期是一致的,多數人在發拜年短信時,並沒有指望發送對象會認真閱讀自己發的祝福,只是讓對方知道“我已經給你拜年了”就行了。拜年短信,很大程度上就只承載著這種功能,形式遠遠大於內容,沒幾個看重到底發了什麼,而是“發了短信拜了年”這種形式。
正因為如此,才沒幾個人會認真地斟酌拜年短信的編寫,短信文學乏善可陳,複制群發也才會成為一種時尚。電信運營商深諳此道,聘寫手寫了一堆看似精彩的拜年短信供人複制群發,滿足了懶惰的現代人對拜年短信的社會學依賴。粗糙簡單和複制群發並不重要,誰也不會把內容太當回事,現代人在意的都只是形式——這是怎樣一種形式呢?是盤點個人社會資本的文化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