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新華國際引述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2月16日文章 題:要成為第一,中國必須改變。
中國已經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預計將在2020年取代美國坐上世界第一的寶座。但是,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絕不同於世界第二。
中國迅速崛起的突出特點包括:中國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國、最大的低端產品和盜版偽造產品生產者、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和碳排放國。
但是,今後10年,中國必須更仔細地選擇發展方式。中國不能再依賴廉價勞動力、對資源的揮霍浪費、大規模製造和仿造——中國就是以這種模式從2000年的世界第六躍升為世界第二的。
中國曾經享受到低成本增長的好處,但目前正為環境污染、過度依賴出口和國際社會對其產品安全及知識產權的不信任付出高昂代價。
正如一些中國官員反覆承認的,中國的經濟發展 “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所以,北京將在下個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宣布,中國今後5年將促進國內消費,大力發展高能效製造和環保技術等較為高端的行業。
有了這樣影響深遠的承諾,中國決定在哪方面成為世界最大、世界第一的時候就得有所選擇。中國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關鍵資源(比如鋼鐵和小麥)製造者,也很可能成為這些資源的最大儲備者。中國不應該再是全世界最大的儲蓄國,而應該有望創造最明顯改善的社會安全體系。
展望未來,中國將改變花錢的方式。中國希望從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煤炭和煙草消耗國變成在鐵路、可再生能源、環保交通和綠色生活方式等領域的領先者。
但是,如果中國在兩大關鍵領域失敗了,所有這些關於第一的討論都可能等於零。這兩個領域就是確保政治穩定和在今後10年避免出現大的社會動蕩。
中國目前還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另外幾億人則感覺到高昂房價和醫療費用的巨大壓力。北京能否及時消除資產泡沫,讓老百姓分享繁榮的成果?北京需要做到這一點才能有駕馭群眾的真正力量,在新的、複雜的增長道路上把經濟推向前進。
與“衝刺”成為世界第二相比,要威為世界第一需要多得多的技巧和對平衡更敏銳的感覺。
重商主義發展模式存在隱憂
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14日文章 原題:中國應該享受其勝利,有一天算一天
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時刻的象徵意義大於潛在重要性。
在當今的全球舞台上,沒有哪股力量的破壞性能夠超過中國。中國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就規模而言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