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一些品牌經營者很可能會認為,過去的一些國際大品牌能以幾乎同樣的模式在中國成功,現在應該也一樣。然而如果忽視時間、產業、市場及消費習慣等等的變化,執意刻板地移植海外成功模式,很可能是走上滑鐵盧之道。
現在的中國市場經營者都會發現,儘管仍然存在各種缺陷,但是中國市場變化極快,外來經營者必須有足夠的意識,在自有品牌文化與本土消費習慣之間,找出相適應的地方,予以糅合變化。
這還僅僅是指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文化適應問題,百思買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及時發現,以小市民為銷售對象的家電零售業,既沒有獨特商品,服務也沒有完全到位,卻以高端的模樣出現。
這在目前的中國(應該包括其他亞洲城市)其實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讓一般消費者只為了比較舒適的購物環境,願意付出高出不少的價錢,去購買附近其他商店就買得到的同樣商品。
而租金與員工成本的日漸高昂,卻足以使其失去競爭力甚至招致不可承受的虧損。
在選擇不多的時代,見識少的消費者會設法適應企業帶進來的文化,並且隨之養成某種消費習慣。但現在不同了,網絡購物在中國的興起,包括日益風行的團體網購,是消費者因應物價飛漲的對策,很可能給零售店面帶來巨大的威脅。這一現象近年已經體現在網上書店對傳統書店造成的威脅。
上海等房地產價格飛漲的城市,無論外資或者本土中小企業,都不易生存,近年又面對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高漲,零售店倒閉時有所聞,對資金有限的企業來說,這座崛起中的城市不是滿地的黃金,而是陷阱。
在本報辦公室附近的餐飲店,一年來就倒了好幾家,包括餐飲做得不錯的台灣業者和號稱五星級酒店出來的廚師,原因多是死在租金上。
對零售業者來說,百物騰漲是個警訊,來自海內外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能夠繼續讓消費者掏錢出來的,除了品牌定位、產品品質,能不能使消費者感到實惠,可能更是關鍵。
至少,不能叫消費者還沒掏錢,就得再思、三思以至百思,那還買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