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從日本災區撤僑彰顯護僑觀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7 08:20:56  


 
  實際的“拯救”行動,比影片更加複雜多樣化。回顧中國大陸的撤僑行動,人們容易溫故知新。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印尼排華不斷升級,一九六五年印尼政變,當地華人受到大規模排擠,中國大規模實施從印尼接僑行動。直到一九六七年十月底,共接僑九萬多人,分別安置在雲南、廣東和廣西等地的華僑農場。 

  一九九六年四月至今,中國政府陸續實施八次接僑行動。分別採用包機、包船、包車等切實有效的綜合手段,從騷亂、動亂、戰亂和地震災區的所羅門、東帝汶、黎巴嫩和以色列、乍得、海地、吉爾吉斯斯坦、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撤出大批駐外機構人員及其家屬以及旅居當地的華人華僑(還包括滯留當地的港台人士)。從數量來看,既有從海地地震災區接回幾十名僑民的小規模行動,也有從埃及亂局中接回逾千名僑民的中等規模行動,亦有從利比亞戰亂之地接回三萬多名國民的大規模行動。 

  從今年一月份至今,中國連續三個月分別從埃及、利比亞和日本撤僑,行動之頻密,規模之大,動作之快,都給世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尤其是動用軍機和軍艦實施從利比亞撤僑,更使外界產生一些另類的解讀。 

  從中國政府愈來愈主動積極的撤僑行動,一方面,人們看到中國政府展示了護僑外交的新姿態,張揚了國家的實力,也突顯了國民責任觀念;海外華人華僑也由此愈來愈增強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愈來愈增強在旅居國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人們也愈來愈關注中國撤僑所產生的外交資源消耗。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如果中國駐海外動盪地區的外交機構能夠更加經常更加及時地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向國民或者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通報當地局勢的變化,引導旅居當地的國民提前撤離危險地區,往往可以避免臨急大費周章,有限的外交資源也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運用。 

  從接僑的安置角度來看,僑民回到安全地區,猶如重生。但是離開長期生活工作的地方時間一長,正如俗語所說“龍床不如狗竇”,又往往會遇到不少適應新環境的新問題。中國古籍《戰國策.秦策五》中說“行百里者半九十”,說明善始善終的難度。如何妥善安排接回的國民重新開始生活和工作,顯然是大陸各地有關當局繼接僑之後更需要高度重視的新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