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奧巴馬從中國崛起中得出錯誤的經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1 08:54:11  


 
  然而在綠色科技已經獲得超過1000億美元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的情況下,奧巴馬總統不這麼認為。他堅信美國經濟的未來取決於美國企業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鋰電池等市場的競爭力和成敗。談至這些產業,奧巴馬總統表示:“諸如中國之類的國家行動更快……這些產業是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我不會滿足於讓美國在這些領域內排在第二、第三或者第四的位置。”

  但奧巴馬總統如何得知這些產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呢?把賭注放在某些特定的產業上,政府正在罔顧一個為全球最成功的創新機制奠定基礎的優勝劣汰進化過程,也讓創新思想、企業和產業引領下一波商業浪潮的機會變得更渺小。如果我們採用擬議中的產業政策來應對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崛起,那麼今天的大多數科技和醫學進步將永遠無法實現。

  美國政府為什麼在去年突然轉向了產業政策?那是因為中國幾乎毫發無損地度過了大蕭條,且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還在繼續;反觀美國,美國經濟還在和低增長率、高失業率及巨額公共債務(其中中國持有大部分債權)進行鬥爭。這助長了美國輿論引導者的擔憂、自我否定和自我質疑,也改變了他們對美中雙邊關係的看法。到處都是宣揚太長時間以來中國以犧牲美國的利益為代價發展本國經濟的媒體觀點。編造中國崛起的故事顯然對美國的民族主義思潮有著莫大吸引力。

  談到中國不願滿足美國的政策願望,媒體告訴讀者中國自私地遵循“中國優先”政策;談到中國官員越來越喜歡批評美國的政策,媒體告訴讀者中國出現新的“中國必勝論”,結果是美中雙邊關係中地緣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專欄作家羅伯特.塞繆爾森曾經支持“全球化意味著各國相互依賴”的觀點,但現在他認為“中國的世界觀威脅到美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

  中國技術轉讓和自主創新政策的大爆發——加上聲名狼藉的谷歌入侵事件——描繪出一個日益與美國對抗的中國。如果把美中經濟關係比作美蘇冷戰對抗的話,那麼產業政策可被視為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大事。

  美中雙邊關係的這種對抗與零和博弈是錯誤的,它會使雙邊關係變得愈發激烈,並最終為實施更多產業政策提供政治理由。美國正站在懸崖邊上。希望新一代政策制定者能夠在美國經濟和美中雙邊關係遭到進一步破壞之前扭轉這種局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