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將生活在農村中的人,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不同的成分。地主的兒子即使窮得要飯,其成分依然是地主。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很多調查統計報表中依然有“階級成份”或“家庭出身”欄目。當然,那段時期的階層固化完全系人為原因造成,但“成分論”的“遺風”流傳了下來,文革的時候更是達到高潮。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逐漸開放,代際流動率明顯提高,數目極眾的農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工人(儘管許多是臨時性的民工)、商業服務業員工、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他們成為黨政官員、企業經理人員和辦事人員的機率並未提高。2004年中科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各種職業中,黨政官員的代際繼承性最高。父親職業是黨政幹部和企業經理人員的人,最可能成為黨政官員。換句話說,“官二代”世襲的問題早已存在。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代際分化”是由來已久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階層固化產生的原因是社會改革遠遠滯後於經濟改革。多年來,中國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過於追求增長速度,把應該配置到社會領域的資源也配置到經濟領域。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沒有及時調整,嚴重侵蝕了人們公平獲得資源的機會。
“代際分化”的嚴重性也說明中國的改革還遠未全功。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不僅沒有緩解,還有惡化的傾向。在今天,由於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權力腐敗屢見不鮮,顯得格外扎眼和惹民憤,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一定威脅。因此改革須標本兼治。
為了解決問題,或許需動用遺產稅等社會財富調配手段,調整收入結構甚至是調控房價都將成為必要措施。然而,最迫切的改革還是應該指向解決社會的公平競爭的問題,尤其是解決特權資源壟斷問題。由特權製造的代際分化最令人痛恨。只有破解利益集團的壟斷,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代際分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