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存款準備金成為央行較為倚賴的主要調控手段。調整準備金率對於央行來說,也許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一種調控方式,往往被視為收緊銀根的“猛藥”。在經過多次調整之後,準備金率已經達到20%的歷史高位。存款準備金只要能夠覆蓋商業銀行成本,理論上其實並不存在上限。然而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央行已經六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當前中國已經成為這個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一般而言,存款準備金上限低於25%。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存款準備金顯然會影響其盈利,增加運營成本。
其次,公開市場操作被認為央行通過市場吞吐基礎貨幣的主要手段,此前顯然也已頻繁使用。3月份,央行已經連續四周資金淨回籠,累計回籠資金3150億元。上周,央行共發行央票1250億元,回購1600億元,加上到期資金對衝,該周實際上創下近一年來回籠資金數量之最。
如此態勢之下,央行面臨的選擇並不那麼多。各方預期貨幣政策也將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偏重價格型調控轉變,加息成為最可能之舉。然而,本次加息屬於非加不可麼?未必。
綜合現代金融宏觀調控經驗來看,引導預期已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調控方式,而保持明確、持續的政策目標至關重要。央行高層3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加息與否首先要看物價,其次考慮消費、投資和國際收支平衡情況,“在充分考慮這幾個因素後,還要依據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三個原則來決定是否加息”。
控制物價水平顯然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然而這一目標是否真的如此緊迫而持久呢?筆者認為,加息與否不僅要考慮當前物價壓力,更應該著眼於全年經濟形勢,綜合考慮,觀察並引導市場的利率反應,也許比直接干預調控更為合理。
客觀來看,當前通脹陰影確實存在。無論從國內物價水平考察,抑或中東北非局勢動蕩、日本地震等國際因素來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不可小覷。與此同時,歷史比較來看,負利率水平也許並沒有考慮中那麼嚴峻。當前通脹主要源自原材料上漲,核心通脹率未高到令人生畏的地步。可對比2007年。當年CPI最高達8.5%,而最高利率僅為4.14%,負利率水平比起現在有過之無不及,而當前經濟狀況比起彼時的過熱仍有差距。進一步看,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仍舊不小,今年2月新增貸款規模只有5000多億元,3月預計仍將維持這一規模。隨著中國經濟產能釋放階段的進一步深化及信貸緊縮效果的體現,3、4季度的CPI指數不太可能居高不下,全年有望回歸4%的水平。
目前來看,“鬆財政緊貨幣”正成為當前主要思路。然而,這一思路,對於上游企業的過度投資著力不多,對於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的打擊不小。隨著下半年通脹水平的如期回落,當前也許應考慮朝“緊財政鬆貨幣”的方向逐步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