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回到北京準備再長住一段時間,我坐了10號線之後向丈夫驚奇地講述乘客們的舉止在我們不在北京的八個月裡有了多大的改進。
10號線的乘客沿著標明車門外緣的線井然有序地排成兩隊站好。列車即將進站時,沒有人動。而且,每個人都像盆栽一樣站在那裡,等待乘客下車之後自己再上車,不再像過去那樣車門一開就急著進去。
幾天後,我和我的丈夫乘坐了2號線,那是北京最老的線路之一。是北京的內環線,是早期規模更小的北京的“遺跡”。2號線也繞開了一個臟亂、繁忙的長途汽車終點站,連通了北京火車站,因而受到似乎一直流動中的農民工的青睞。
要想回到家,我們必須在建國門轉乘1號線,我總對這一站心存畏懼,認為它是北京最糟糕的一站。我曾恨這一站,因為它很舊,很不方便,總是擠滿了難以控制的人群。這會是對排隊行為的真正考驗。
我們正好錯過了一趟車,於是排在了等候下一趟車的隊伍的最前面。在3分鐘的等待期間,我們身後來了一大群人。當列車到達時,我們被人群推進了車廂。我丈夫是車上個頭最高的人,比其他人高出一個頭,我認為他十分幸運,因為他的視線能高出黑頭髮的“海洋”。但我意識到,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並不那麼幸運。一位農民工將裝糧食的巨大塑料袋(裡面可能裝著他的大部分家當)甩到肩上,恰好頂到了我丈夫的肚子,迫使他彎下腰擺出了尷尬的C形動彈不得。我想他無法維持這個姿勢直到下一站。
過了一會兒,另一位跟我對面的農民工注意到了這種情況,示意他的夥伴把袋子放下來。他說:“放低。”那位農民工輕輕地將袋子從肩上放到地上,我看到他衣服上有一塊地方破了,是被那個很重的袋子磨壞了—— 由此可見他扛著袋子走了多少路。
又過了兩站我們就下車了。但那個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提醒我北京地鐵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可靠、快速的交通工具。它能讓我們看到真實中國的瞬間。我已經看到了1000個這樣的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