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國家安全。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曾在首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定義中國的核心利益--維護基本制度和國家安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在中東和北非局勢動蕩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對“顔色革命”更加警惕。最近美國以若干個案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提出批評,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表示,人權議題不僅會泛泛而談,更會涉及個案。
中國外交副部長崔天凱則回應:各國應相互尊重彼此選擇的發展模式,美國觀察中國人權狀況“心態要陽光一些”。這實際上就是暗諷美國借人權和互聯網自由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並試圖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西藏、新疆等問題亦然,美方關注的是宗教自由、民族平等,中國關注的是美國是否支持分裂中國的勢力。
第二,經濟安全。此次對話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經濟總量2016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超過美國,標準普爾下調美國政府債務長期前景評級為負面。兩條新聞均引起轟動效應,背後的潛台詞依然是:中國崛起與美國衰落。全球經濟再平衡是過去兩年美國在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中的最大訴求,表現在對華政策上主要是逼迫人民幣升值。既然人民幣已經動起來,美國開始進一步敦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要求中國經濟政策進一步市場化,並保持外資政策公平性與透明度。
手持1.14萬億美國國債的中國關注美元資產安全,要求美國政府採取謹慎的貨幣政策,積極處理債務赤字;坐擁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鼓勵企業走出去的中國呼籲美國開放市場,公平對待來自中國的投資。
美中經濟對話唱起你來我往的對台戲,比美國提要求、中國做讓步的獨角戲更引人注目。
第三,軍事安全。此次美中對話首次將“戰略安全對話”納入大框架,成為新亮點。兩國軍方高官將首次大範圍地參與對話,討論核安全、太空安全、網絡安全、海上安全等議題,這些都是關係到兩國長遠安全的大問題。隨著中國隱形戰機、航空母艦、反艦導彈等先進武器的陸續出現,美中之間的遏阻與反遏阻的博弈備受矚目,更需要通過對話增強兩軍互信與互諒,減少誤解和誤判。
美中對話還原戰略本色,並不意味著兩國高層只是清談空談。雖然外界對此次對話取得突破性進展不抱期待,但通過高層對話增進理解與信任,在某些當務之急的問題上取得成果,有利於兩國延續過去半年的良好關係,並安度領導人選舉和交接可能給雙邊關係帶來顛簸的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