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稅負高低不僅要考慮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還要考慮財政開支的範圍和效果。但一個現實是,中國的稅收大多都用於經濟建設,作為財政返還給民生比例不高。正如有媒體指出,目前,整個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使過多的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經濟靠政府投資拉動。所謂拉動內需,變成了政府替國民花錢的局面。而國強民不富會加劇終端消費的不足,民眾生活水平自然改善有限。
此外,在大多數國家,民眾的財政負擔主要是稅收,非稅負擔比較小,中國則存在大量的非稅財政負擔——種種雜費林林總總。大陸央視近日調查指出,以北京市場的蔬菜西葫蘆為例,從產地到市場,價格竟然翻了20倍。而進城的“最後一公里”費用要比從產地運出來的一千公里費用還要高出150%。最讓人驚詫的還不在於中間的加價如此之多,而在於這個加價實際上並未悉數進到菜販的口袋里,而是被搬運費、攤位費、保管費、高速公路收費、交警罰款等瓜分掉。尤其是後兩項,數額之巨,有時弄得司機寧可不要車和貨,也不想交罰款。
高稅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透明和配以相應的高福利。以北歐一些國家為例,他們的稅率高達40%~50%,且稅類繁多,但與此同時,其公民也享受著“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福利,從教育資助、免費醫療、失業救濟、老人照料、養老金支付、殘疾人救助到單親父母津貼、家庭和兒童保護等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因此,這些國家的民眾大多樂於交稅,因為稅交出去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儘管這些國家表面上宏觀稅負高,但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高稅負沒帶來“高痛苦指數”,而是帶來了“國民幸福指數”。
反觀中國,“上學難、看病難、高房價”仍是民眾背上的三座大山。環境污染、貪污腐敗屢見報端,“惡性車禍”、強拆考驗著民眾的神經。中國民眾的稅負與幸福感並不能成正比。
稅收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或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通過稅收制度,盤活市場,讓民眾真正富裕起來,感受幸福,才是其中要義。因此,推動公共財政轉型應成為政府首要考慮的問題。
2011年財政預算報告顯示,今年中國財政支出規模將達1002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9%,保民生、減差距、壓經費成為今年財政支出的重要落點,民生支出合計將占中央財政支出的2/3左右。這是美妙的落點,是華麗的轉身,是公共服務不斷充實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