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中美兩國代表出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 |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日本《外交學者》5月29日載文《在海上,中美如何看對方》,摘要如下:
海上安全向來受到中美日和其他地區國家的重視。近兩年來一連串的事件催生了官方和民間對話。中美進行了軍方和政府高層會談,試圖借此改善海上合作的薄弱現狀。但他們或許該反思一下,國家利益衝突與基於理解不夠而導致的衝突之間的區別。他們應知道,對話未必會改善前一種衝突,但有助於緩和後一種。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黎楠教授認為,當涉及國家利益分歧時,兩國對話反而會削弱信任。實際情況可能確實如此,比如在中國解釋其主動防禦或反介入戰略的問題上。中國軍官稱它只適用於“台海戰事”,而美國對此將信將疑、甚至根本不信。
當美國試圖解釋空海一體戰概念時,對話同樣可能起到反效果。雖然這個概念還是團迷霧,只用於描述伊朗這類敵人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情況下海空軍聯合作戰的概念。但北京擔心這是對華遏制政策。且由於2010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正式提到它,許多中國人認為空海一體戰是真正的戰略,絕非簡單概念。
類似的,中美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解讀也存在根本分歧。其中重大分歧是圍繞專屬經濟區內是否允許軍事活動及何種活動。日益自負的中國從國家利益出發,對專屬經濟區採取擴張觀點,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非軍用船只收集情報算不上和平行動。相反,美國主張此類情報收集完全符合國際法,且自認有責任試探(中國),為的是維護它所說的全球海洋自由。
顯然,國家利益將限制西太平洋及周邊地區的合作規模和進展。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是非水域,合作會增長,但依然脆弱。或許,美國必須適應中國的崛起及隨之而來的自信,而中國也必須認識到美國仍是海上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