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加速轉變為減速  中國高鐵不會“脫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5 08:54:56  


 
  中國的高鐵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追求的就是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國在引進國外技術之前,“中華之星”在2002年試驗時已經跑出了321.5公里/小時的速度。自有技術的堅實基礎,是快速吸收國外技術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有人說,現在投入使用的中國高鐵技術與引進的技術沒有本質區別,但“本質區別”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概念。在路基工程技術(中國的土地黏度與硬度與歐洲不同)、隧道工程技術(中國首次實現了高鐵在隧道內以350公里/小時的速度交匯)、供電技術(中國電網傳輸本質有別與歐洲)、減振降噪技術(高鐵交匯時,中國製造的車廂內的壓力變化明顯低於世界同類產品)、制動系統、牽引系統等等方面,京滬線上的高鐵都有著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升級。

  現在,“南車”、“北車”正在加緊研發,博采百家之長,將這四種不同的技術路線逐漸的整合成“中國技術,中國標準”。這樣,中國在出口高鐵技術時,可以從軌道建設到鐵路裝備,甚至電網建設,提供一攬子的服務,從而極大提高國際競爭力。

  其次,來看看高鐵的經濟效益問題。高鐵的建造是否過於超前,是媒體經常討論的話題。筆者的看法是,是的,或許是有些超前,但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問題。還記得在我大學的時候,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高速公路建設。1994年夏,我和朋友一起騎車1000公里,從上海到鄭州。在合寧高速公路上,我們與汽車賽跑,與牛車搶道。

  中國在過去20年取得的巨大的經濟成果,遠遠將我們的鄰居、也是競爭對手印度拋在後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不會有人否認,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相對發達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指橋梁,公路和港口)奠定了中國在製造業的強大競爭力。時至今日,在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之際,基礎設施與科研能力成為中國與其它亞洲發展中國家競爭時,最後也是最堅強的基石。大家都懂得“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要發展,基建需先行。

  在中國勞動力成本還偏低的時候,大規模建造高鐵,也是有先見之明的決策。試想三至五年後,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一到兩倍,加之原材料和能源的上漲,高鐵造價可能會比今天高出一倍,在票價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回報周期也就會被延長一倍。

  同時,高鐵的經濟價值也不是單純用高鐵本身的盈虧可以計算的,還要考慮給所通過地區帶來的經濟輻射作用,儘管後者很難估算。在高鐵所經之地,商務、旅遊和物流通常都會經歷跳躍式發展。因為工作原因,筆者在過去五年中每年要去武漢兩三次,直接的感受是,自從高鐵開通之後,武漢的五星級酒店就時常爆滿。

  最後,高鐵是否安全?高鐵的安全性,筆者認為,不比航空、食品、醫療衛生等行業更不安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